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中医学专升本可以报考哪些学校 > 第四节 肝胆病证(第2页)

第四节 肝胆病证(第2页)

2。湿重于热

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疗原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合甘露消毒丹(藿香、茵陈、白豆蔻、滑石、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加减。

3。胆腑郁热

临床表现: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治疗原则: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加减。

4。疫毒炽盛(急黄)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高热烦渴,腹满而痛,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手足抽搐,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犀角散(水牛角、麝香、没药、**)加减。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疗原则: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加减。

2。脾虚血亏证

临床表现: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疗原则: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皮、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加减。

3。血瘀肝郁

临床表现: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或有癥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脉弦涩或细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鳖甲煎丸(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韦、厚朴、牡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加减。

4。寒湿阻滞(虚黄)

临床表现: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纳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或夜间小便如浓茶。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方药: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知识拓展

黄疸与病毒性肝炎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及肝胆结石、积块瘀阻等,由于内外之湿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管,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而成。研究认为,西医发病机制可能是与肝炎病毒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有关;也可能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引起免疫应答,对感染肝炎病毒的肝细胞产生免疫病理,损伤肝细胞所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