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朝廷为了维护其压迫统治,防止汉人造反,在南方地区的大江大河上对民间船只的吨位和规格做了特别规定,除了荆州府和武昌府能制造大型的船只之外,其余的地方船厂只能制造些小型商船而已,并且造出来的商船吨位不得超过绿营水师的大型赶缯船。主要原因还是预防有心人将大型商船改造成战船,危及满清的统治。
因此,李克清便打算自行造船,平日里船厂白天就以制造一些普通小商船来掩人耳目,夜晚就暗地里制造大型战船,当然这战船当然不能和现有的满清水师战船一模一样,那样的话就太过于明显,过早暴露己方的意图。
李克清打算发挥后世国人擅长的绝活儿,也就是用所谓的“山寨”手法来制造战船,要求船匠们造出来的船看起来像商船,内里其实可以随时改造成战船,这样就可以达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目的,到关键时刻给满清军队来个措手不及。
可是说一千道一万,现在船厂连个影子都没有,李克清所有的计划、设想都是纸上谈兵,根本谈不上用场,所以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建立自家的船厂。
发现自己的二叔李克清脸色有些难看,李正杰只好硬着头皮说出了船厂之所以没有动工的原因。
等到李正杰将迟迟未动工的原因陈述完毕,李克清差点一屁股从椅子上跌了下来。
船厂所选定的地方处在南河钞关的外围,临近南河与汉江的岔口处,原本是属于南河钞关管辖,可多年来随着钞关的发展,有不少社会底层流民、小摊贩、破产农民等都到这个地方搭棚建屋,依附于钞关出卖力气或者技艺生存,其中也不乏暗藏许多娼妓、地痞无赖混居其中,日久天长,俨然成了一个三不管,藏污纳垢的棚户区。
南河钞关的历任巡检多年来也不是没清理过这些人,可每次清理完没过几天,这些人又陆续的回到原处,后来驱赶的次数多了,流民们根本不理会,结果就是再也赶不走,定居在了此处。时至今日,官府也就对这些棚民听之任之,不在过问。
这下倒好,这棘手的问题如今落到了荆襄船行的头上,虽然李正杰开出了异常优厚的条件,只要自愿迁出的户数,按每户补偿十两现银,并安排到钞关其他的地方居住,对于没有工作的人,荆襄船行还可以提供工作。
面对如此优惠的条件,按说这些棚民应该非常积极的配合迁出,可实际情况确实三百多户人家中只有不到一小半的人表示愿意迁出,还剩下的近三百户人家打死也不搬迁,并因为搬迁的事与荆襄公司的员工发生了多次冲突,导致建船厂的计划就这么搁置下来。
原来摆放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一出大清版“拆迁”的故事,而荆襄船行成了拆迁的“开发商”,仍然居住在棚户区的棚民也就成了传说中的“钉子户”。
记得后世面对“钉子户”,只要城管队出动,一切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可惜自己身边却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城管大队,李克清不由扼腕叹息。
为了搞清楚状况,李克清疑问道:“正杰,这些人为什么不愿意搬迁,你可知道原因?”
“其实这些棚民最开始听了咱们给出的条件都非常高兴,都表示愿意搬迁,之所以后来对咱们的态度大变,其实是另有隐情。”
听说内有隐情,李克清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什么隐情?”
“这些事情的幕后推手其实就是咱们的竞争对手‘和盛船行’,‘和盛船行’指使本地的地痞无赖威胁棚民不许搬迁,如果有人想要搬迁,保不准就要家破人亡,因此,棚民们大多慑于‘和盛船行’在本地多年的积威,不敢轻举妄动。”
“和盛船行?”
当这四个字落到李克清的耳朵里,李克清的眉头不由的皱成了一个“川”字。
“和盛船行”的名头在整个湖广可谓是如雷贯耳,只要是靠着码头讨生活的,不管是挑夫走贩还是码头工人、生意人没有几人不知道“和盛船行”的,其不仅垄断了整个汉江的航运,而且还在长江沿岸好些个府县都有生意往来,光其手下的船工、小厮、就不下万人,俨然一个翻版的汉江“漕帮”,在湖北势力极大,连官府也会给其几分面子。
见李克清陷入沉思,曹国义主动提醒道:“董事,咱们‘荆襄船行’自从创办的那一天起,其实就已经与‘和盛船行’结下了梁子,这火并肯定早晚的事儿,这次‘和盛船行’给咱们使绊子只是个开始,我们还需早做打算以备不测!”
接着,曹国义又补充道:“听说‘和盛船行’大当家的何老大背后势力不小,咱们这次还是谨慎些为好。”
忽然,李克清冷不丁的说了一句:“我估计何老大这次不过是想试探咱们的虚实而已,看看咱们的斤两到底有多少,并不是想主动发难,若是这次咱们谨慎些主动退让,你们觉得怎么样?”
话刚说完,一直跟着李正杰在荆襄船行负责安保的薛亮想也没想就主动嚷嚷道:“那还用说,当然是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呗!”
薛亮这一嚷嚷倒是引来了满场目光,李克清见状点头沉声道:“薛亮说的没错,要是咱们退让,何老大定然认为咱们不过是群泥捏的老虎,那以后对付咱们可不是使使绊子这么简单了,咱们荆襄船行要想在这江汉之地站稳脚跟,首先就要拔出的钉子就是‘和盛船行’,既然何老大主动要挑出事端,那咱们索性就随了他们的心愿,让他知道我‘李霸天’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