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歌鹿鸣而来也 > 第61章 洪熙(第1页)

第61章 洪熙(第1页)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

朱瞻基打马飞奔在官道上,黑兔犹如风驰电掣。一人一骑,远远甩开了身后的随从。

八月的天气,还正热的时候,朱瞻基却特意一身衮龙袍,头戴翼善冠,虽然是皇太孙常服,却不适合骑射。偏要飞骑这样急赶,为什么?

荣冬荣夏带着一群锦衣卫,拼命追赶在后。太孙,这是怎么了?

朱瞻基面色发白,努力咽回泪水,生怕一个忍不住,就要嚎啕大哭。皇祖父,驾崩了!那个最疼爱自己的皇祖父,不在了!

黑兔仿佛明白主人的心意,四蹄如飞,击打得官道上尘土飞扬。蹄声清脆,撕碎了夏日午后的沉闷。

杨荣与海寿,在永乐帝驾崩的当天夜里,便自榆木川出发,两人双骑,一路不眠不休,奔行十七天,赶到北京皇宫,秘密报告了皇太子。

朱高炽听闻这二人赶回,心知不好,一听皇帝驾崩,又是伤痛又是忧心,当场昏倒在地。待得救醒,泪流满面,吩咐海寿赶紧悄悄请来皇太孙,商议对策。

而北征大军,此时还是由张辅率领着,按原来的速度,往京城缓缓班师。张辅每日依然到皇帝御辇前,恭恭敬敬地请安问候;皇帝的一日三餐,照旧奉上,装出一副皇帝正常饮食的样子。永乐帝驾崩的消息,严密封锁,连金幼孜都没有告诉。这就叫“秘不发丧”。当年秦始皇驾崩于出巡途中,李斯用过这一招。

为什么呢?

首先是怕大军动荡,皇帝是这次北征的主帅,北征二十万大军,理论上只服从皇帝。倘如军士与大小将领知道主帅不在了,谁知道会不会有兵变?即使是张辅,也不敢说随意取代主帅的位置。

另外便是皇位继承的大事了。太子在北京城,汉王在乐安,消息一旦泄露,随时都有夺位的可能。汉王在北京以汉王世子为中心,笼络了一批死党;而乐安距离北京太近。

当年永乐帝选择乐安这个地方,是方便看住二儿子,万一朱高煦有什么动静,自己可以“朝发而夕就擒也”。可反过来,汉王如今要想自乐安去北京,也是朝发夕至。北征大军在路上,北京防守空虚,汉王在乐安苦心经营了七年,势力不可小觑,一旦消息走漏,汉王当真自乐安攻至北京,局势将凶险到极处。皇太子心知肚明,骤然昏厥,其实有这个担心的因素。

杨荣是太子党的文臣代表,海寿则是宫中宦官首领,这二人快马赶回京城,就是要助太子继位。二人很清楚汉王要夺位的危机,顾不上十几天连续奔马的疲惫,围拢在太子身边,出谋划策。

朱高炽一边哭,一边与儿子商议。首先是调怀来,宣府的部分军队回北京防护,做好万一之准备。接着命朱瞻基北上迎接北征大军,当然,还有永乐帝的梓宫。

北征大军本是皇帝御营居中,五军营防守御营之外,以及三千营骑兵围护,再就是神机营掌枪炮火器。如今皇帝驾崩,没有兵符圣旨可以交付,虽然带上了东宫监国印信,也只是聊胜于无。唯一凭借的,竟然是皇太孙在军中的威望,又要靠朱瞻基的个人魅力。

而此时左右继位局势的,正是二十万北征大军的去向。杨荣提议让户部夏原吉准备大量银两,好让皇太孙犒赏大军。朱瞻基摇摇头,示意不用。朱高炽明白儿子的意思,此时无端用钱收买,怕是反而让大军疑惑,便也赞成不要急于赏赐。

只是望着儿子特意着上皇太孙服饰的身影,想到不仅东宫,而是整个朝廷甚至大明的命运,都将寄托于朱瞻基这一行,朱高炽的心中,忽然无限感慨。皇太孙的衮龙袍,在烈日下耀眼炫目。

杨荣熟读史书,吸取秦始皇当日遗体腐烂发臭不得不用鲍鱼掩盖的教训,皇帝驾崩当日,便收集随身带的锡器,做成了梓宫。锡器防腐防臭,然而正当夏日,天气炎热,大军返程要二十多天,是否有变?倘若有变,张辅能否应付?实在不可预料。几个太子党众臣望着皇太孙,都是忧心忡忡。

朱瞻基环顾众人,个个面色凝重,父亲的目光,更混合了担忧与悲伤。握住父亲的手,肥厚的手掌中满是汗水,不停地在颤抖。朱瞻基紧了紧手掌,似安慰似劝解似鼓励。

反握住儿子板实坚硬布满薄茧的大手,朱高炽的眼中,隐隐有了泪光。这一刻,父子二人的心,紧紧相连。

朱瞻基一言不发出了东宫,连自己的护卫都不敢声张,强忍泪水,打马直奔居庸关。

大明京西四大名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居庸关位于北京城外西北一百一十多里,杨荣海寿出发前与张辅约好了,皇太孙在这里接过北征大军和皇帝车驾。杨荣海寿仔细算过行程,大军应是这两天就该到了,当然,前提是倘若没有出事的话。

居庸关的名字,始于秦代,乃是“徙居庸徒”之意。现在的关城是大明中山王徐达亲自督建的,还只有几十年。朱瞻基飞马奔至关口,天已将暮,扔下黑兔,匆匆大步上了关楼的北关。

暮色苍茫,夕阳映照着关城两旁雄伟的山势,长城蜿蜒不绝,如卧龙盘伏山上。两侧的高山中间有一水道贯穿关城,远远地与长城交叉而过。关口下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往塞北。

朱瞻基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垛口,眺望北方,静静等待。如同身旁蹲踞的一门门神威大炮,冷冷地发着寒光。

皇祖父的梓宫是否平安?大军是否顺利返程?朱瞻基素来不信神佛,此时心中,却也不由自主地暗暗祈祷。大明刚刚太平了二十多年,可不能,再起战祸!

一群暮归的飞鸟,自头领掠过,往南飞去。朱瞻基情不自禁地转身仰望着,焦虑的心中,涌上一阵阵柔情。轻轻抚摸着项中的促织,朱瞻基想到那个天下独一无二的女子,心中阵阵涟漪。一别已有三年多,可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当日自己坚持要给她最尊贵的名位,反而成为长久的别离,是否,错了呢?

天色越来越暗,荣冬荣夏带着锦衣卫队在太孙身后已经不知伫立了多久。以二人对太孙的了解,这一定是出大事了。等在这居庸关的北关,难道,是北征大军出问题了?回想神色紧张的杨荣海寿,二人望着旗杆一样肃立的太孙背影,心中都有了不祥的预感。

一轮新月升起,淡淡的月光,照在关城上。晚风扑面,颇有凉意。荣冬轻声劝道:“殿下,微臣们候在这里,殿下进去歇歇吧!”

朱瞻基缓缓摇头,不言不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