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说话时,或许振聋发聩,或许昏昏欲睡,但你必须做出随时记录的姿态,领导就会觉得受到尊重。
说到涉及你的内容时,或者表扬或者批评,只要不是指名道姓,完全可以继续低头奋笔疾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宠辱不惊。
唐太宗时期,有个人叫卢承庆的人,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
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最差的是下下。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兼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
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改个中中吧。
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深入调查后,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卢承庆一想,又改成了中上。
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因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此人。
一般人理解“宠辱不惊“这个成语,是指无论宠辱,都不在意;用来形容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李书记浸淫官场多年,深知在提拔选人时,这也是一项重要标准。
开会以后,李聪发现,所有学生都没有随时记录,还有几个根本没带纸笔,就连王远成也只是看着手中的资料。
通知宣布完后,李聪用余光瞟了一眼王远成,发现他并没有太大反应,不过脸部表情并非以往的自然。
如果张青没有提前告诉他,就算没有当组长,也不会对王远成有太大影响,但刚才的变化有些突然,反而让自己不太淡定。
王远成并没有将不快带到脸上,他也知道,你即使将负面情绪发挥到极致,可能也改变不了结果,就连别人也影响不了多少。但毕竟人生缺少磨练,只是这人生的一个小变故,就让他心神不稳。
这可能就是成长的代价。随后的会议内容,王远成并没有全部听进去,不过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寻思问题出在哪里。
张青那么肯定的告诉自己,就说明陈启是赞成自己的,否则张青也不应该贸然邀功。那肯定出在学校上层,对,肯定是这样。
上次夜查解决的那么迅速,自己也得益于李聪的家世。只不过,对于自己这样草根青年,对于关系网的理解还是相当粗浅,真没想到关系的力量这么大。
改变不了环境时,就赶快适应环境。想明白了这一层,王远成反而平静下来,开始认真的倾听。再看李聪时,眼光变得审视起来。当然发现了他开会时,和大家的不同。
于是,成哥开始在本上写写画画了。张青一直在注视着王远成的行为和变化,很理解王远成的心情。发现王远成在短暂的失意后,便恢复如常,心里又给成哥加了分。
张青知道,李聪和王远成,包括自己,就是两种人。他和王远成是草根,只能努力奋斗,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珍视每一个机会,这样才能改变命运。
李聪则不然,他的道路可能已经被家里设计或者安排好。毕业后,到基层镀镀金,马上进入快车道。别人还在公交车站等着有数的巴士,他们可能已经开出很远。
想着想着,张青竟然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