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齐氏拽了拽她道,“快说呀,急死我了。”
易大娘子叹了口气,“我在那里啰嗦半日,人家是油盐不进,起先嫌男家门第低,后来索性牵扯出了翼国公,你说晦气不晦气!”
齐氏有点晃神,“翼国公?五皇子翼国公?般般那小丫头,怎么同他搅合到一处去了?”
易大娘子瞥了她一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般这丫头脾气虽不好,长得倒是不错,男人瞧见她的脸,有几个挪得动步子的。”
“啊……”齐氏靠在车围子上,泄气地长叹,“那咱们这算是白操了一回心,人家自己已经找好郎子了……”仔细忖了忖,又发现了另一宗好处,“倘或果真和翼国公攀上亲戚,那倒也不赖,将来亲戚之间好歹有帮衬,人家可是皇子!”
结果易大娘子嗤笑了一声,“你们这样算计她的家财,将来她还帮衬你们?想什么呢!叫我说,让她和翼国公成了,才是大大的不好,亲戚这条路断了不说,易园的产业你们是彻底休想。有了那么大的靠山,还准你们动那心思?”
齐氏听罢,呆怔地看了她半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什么办法!”
易大娘子因媒未做成,脸上正无光呢,自然不希望这门婚事能成。她拍着膝头,沉吟了好半晌,“倒也不着急,翼国公毕竟是皇子,皇子娶亲,哪里那么简单,先不说官家点不点头,就是他生母张淑仪也不会答应。这等皇子联姻,自然是希望岳家有权有势,将来前程上头能有助益,般般的爹娘没了,咱们这头和外家都是寻常官员,既是没有半点好处,做什么要娶她?再者,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不在了,理当听族中长辈的才对,到时候老太太咬死了齐大非偶,这桩婚事就成不了。”
齐氏回过神来,缓缓点头,“这话说得很是,不是他们李家要人,咱们易家就得答应的。反正且耗着,那头要是来人商议,让母亲处处回避,人家自然明白咱们的意思。”
易大娘子抿唇笑了笑,“反正我瞧知州家挺好,等过阵子时机成熟了,让老太太松口应准这门婚事,她不答应也得答应。”
这么一说,就又成竹在胸了,齐氏笑道:“还是妹妹的脑子好使,我一听翼国公,人先慌起来,咱们几时和这样的大佛打过交道!”
易大娘子失笑,“怕什么,世上的事,总挣不脱一个礼法,他们还能绕过长辈,私定终身不成!”说罢又乜了齐氏一眼,“不过你那丰哥儿,着实要好生管教管教才好,长此以往别说一个易园,就是有金山,也不够他造的。”
齐氏被她说得灰头土脸,耷拉着眼皮子说:“我何尝不知道,可这冤家不听人劝,我有什么办法。现如今老太太说要抬他做命继子,真成了,他也只是顶个名头罢了,你是姑母,你知道的,我们元丰不是块做生意的料,最后产业还不是落进大房手里。”
总之各有各的难处,易大娘子掖着两手,长叹了一口气。
“倒是可惜了,早知如此,你家二哥儿晚些娶亲,来个亲上加亲多好,你姑作婆,还愁这丫头逃出你的手掌心?”
结果换来易大娘子更大的冷嘲,“快别说这话了,我当初也动过这心思,你们哪个开口应承了?横竖个个都打着主意呢,怕易园的产业便宜了我们王家,将来短了你们的好处,打量我不知道。”
齐氏忙“诶”了声,“我可从未这么想过,你晓得的,我的儿子不成器,家里哪儿有我说话的余地。所以你们商议,我只听着罢了,照我的意思,在你手里和在易家手里,诚如左手倒右手,都是一样的。”
易大娘子哼笑了一声,这话说得好听,真要是让王家钻了空子,老宅那帮人不血红了眼和她挣命才怪!
所以啊,还是做个局外人吧,不去惦记那些不归她的东西,只要娘家根基壮了,自己在夫家也说得响嘴。如今就是要找个正大光明的办法,不叫人说闲话,否则就算接过了易园,外人议论起来也够受的……不是她心狠,这么个不听话的丫头,当初要是跟着她爹娘一道去了,少了多少麻烦!
只是这话等闲说不出口,不过心底里的想法罢了,毕竟三哥就这一道血脉,留存于世也是个念想。
罢了罢了,暂且不去管它,“兴许是那乳媪虚张声势也未可知,说是除夕夜里会邀般般赏灯,到时候派个人盯着,是真是假,到了那日就知道了。”
姑嫂两个坐在马车里,摇摇晃晃往外城去,走到宜秋门内大街时,看见处处张灯结彩,街边上吹糖人的小贩吹出个跨马扬鞭的大将军,笑呵呵递到孩子手上。
易大娘子有些感慨,现任的安西大都护打服了邶国,要是三哥还在,如今凯旋的应当是他才对。
朔风起,吹得檐下灯笼吱扭作响,雪虽不下了,但云翳也未开,年前这段时间几乎不见太阳,偶尔下上一阵雨,天气愈发阴冷。
过年的新衣已经做好了,今日匹帛铺子派人送了过来,果真是上京最有名的裁缝,穿在身上很合适。
两位妾母换好了衣裳,扭身在镜子前看,她们原本是阿娘的陪嫁女使,与爹爹算不得多深情厚谊,更在乎的,一向是阿娘。所以阿娘过世前,还问过她们的意思,打算每人赠些钱,让她们回家改嫁,她们拒绝了。一则改嫁未必有好人家,二则也放心不下明妆。照着惠小娘的
话说,“我们小娘子老实,万一将来有人欺负她,有我们在,虽不能撑腰,但可以拼命。”
就是因着有这份“拼命”的情义,明妆拿她们当亲人一样看待。只可惜好好的年华,都浪费在郡公府了,有时候也觉得怪对不起她们的,因此平常尽可能地待她们好。
到了年尾,外面的账都收进来了,每位妾母分得了三十贯钱,作为过年采买的用度。惠小娘还好,家下父母兄弟日子都过得不错,不必操心。兰小娘则费心些,她家境不怎么样,家里还有个不事生产的兄弟,每月的月例钱总要匀出一半来,贴补给娘家。
明妆呢,原想多给兰小娘一些,但阿娘的陪房赵嬷嬷说,给多少都填不满那个亏空,反倒助长了她娘家兄弟的胃口,这事就作罢了。不过逢年过节指缝松些,反正妾母们面上的礼数到了,她们怎么支配,是她们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