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传承失落国宝 > 三百六十五章 5300年前的榫卯(第2页)

三百六十五章 5300年前的榫卯(第2页)

之前,对于整座城市的规模估计,是比较保守的。

就是简单的根据内外城墙的分化,认为这座城市权利中心的莫角山宫殿区大约30万平方米,内城,也就是主要的手工业区,大约300万平方米,3平方公里。

外城则是主要的产粮区,占地63平方公里。

这就是良渚古城的范围。

这个范围并没有错,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确实这么大。

但是,新的考古发掘说明了,良渚的城虽然是这样一个范围,但是不代表城外就不住人了。

在最远离着良渚古城以东20多公里发现的茅山遗址,发现了80余亩成片水稻田。

这说明,至少在良渚古城外,20公里的辐射区里,还是属于良渚的农业工作区。

依旧有一些“野人”散落在城外的茫茫平原上,进行农耕作业,生产粮食供应良渚古城内的百姓生活。

也许,良渚古城这个良渚的首都,当年居住的人,远比考古学家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有大量的城内百姓,是靠着方圆20公里的农业提供粮食生活的,而不只是靠着外城的那6平方公里的农业区!

而且,更多更“科技”的遗址,也陆续发现。

城中的庙前遗址,浙江大学的考古队,就在其中发现了一座古井,并且井中有木架子。

木架子本身不稀奇,新石器时代的人就已经会使用木头来制作工具了。

稀奇的是,这些木架子是用榫卯结构固定的!

榫卯,是一种华夏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华夏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华夏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华夏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华夏历代古建筑,以及大部分木质工具,一直都是沿用榫卯结构,这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

西方人固定建筑用钉子,华夏人大部分情况下只用榫卯结构就行了。

包括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所有的建筑也都是借助榫卯结构固定住的,这是华夏人的智慧结晶。

但是,“榫卯”这种建筑方式,最早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在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工技术。

因为鲁班是鼎鼎有名的木工发明家,而且传说中的鲁班锁,就是利用榫卯的特性。

鲁班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晚期,大约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时候。

然而,这个猜想现在可以推翻了。

华夏人的榫卯技术,远比想象中诞生的要早!

在5300年前的良渚文明时期,就已经诞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