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西方就是海洋文明起家,对鱼远比在中原起家的华夏人更为擅烹,尤其是,在古代,烤几乎是所有人类祖先最原始也最广泛的一种吃法。
而由烤鱼延伸而出,可以更长久保存食物的熏鱼,也是更早于酸菜,被人类祖先掌握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来源已经无从可考,但据学者的推测,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烤肉的过程中,糊掉的部分可以长久不腐,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从而延伸出了熏这一烹饪方法。
这一说法,比屋子失火,熄灭后遗留的食物得以长久保存而被古人注意到的说法更令人信服。
不过,虽然在西方,熏这种方法是很常见的,但在东方却并不流行,仅在蜀川等少部分地区会有腊肠。
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欧洲的宗教。
在华夏,以打猎为生的人是很多的。
甚至农闲的时候,农民都可能出去打猎。
八大菜系中的徽菜,就是因北宋徽州当地多山区的地理原因逐渐成型的。
而在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在教会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普通民众,却不被允许打猎。
打猎,是领主才能有的权利。
普通民众只配去捕捉一些小家伙,野兔可能就是普通人眼中最美味的肉类了,但即使是野兔,也得有这山势才行。
再加上教会的规定,人们在周三,周五,周六,大斋期和降临期这几个特殊时间段内不可以吃肉,因此,欧洲人一年中有一半多的时间是不被允许吃肉的。
这一点,包括各国的国王在内都要遵守,更别说是普通的民众了。
但很神奇的是,教会所说的肉,不包括鱼肉,只是禁止哺乳动物的肉。
这就倒是鱼成为了一年四季最受贵族欢迎的食物之一。
不过,即便欧洲靠海的地方很多,但依古代的交通,新鲜的鱼类也只有临海的民众才能够吃到,因为鱼很容易腐败。
因此,面对内陆民众需要的肉类,仅仅靠腌鱼是不能够满足的。
一是腌鱼能保存的时候不够长,风味也单一。二是,腌鱼能腌的种类有限,远不够内陆人的生活需求。
因此,熏这种方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彻底流行起来。
这和华夏古代,明君大帝巴不得百姓天天能吃上肉的国泰民安是相违背的。
所以华夏古代的饮食,才得以丰富多彩,山珍海味,奢华成风,多种菜系交相辉映。
而西方,即便也有多种风格,但营养和新鲜的观念却深深融入其中。
这和中世纪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封锁东西方交通要路之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商路打开,且主要的食物基本通过贸易往来传输较为完整有很多的关系。
如果换到是公元前的罗马,或者把欧洲的教诲再往前挪个八百一千年,那么西方人在饮食上的格局是很难形成的。
包括华夏的八大菜系也一样,没有那种是自古以来,由夏商周三代或者先秦,两汉时形成的。
形成的时期,多在宋,明时期。
因为在宋,明以前,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并不完善,一直在进行,这就导致主要食物的格局,以及烹饪时的添加料等在不断的融合革新。
这一过程,从汉朝开始,到唐朝建立后大为兴盛,至宋,尤其到了明朝,东西方的往来已经颇为频繁了,交易的物品也升级了,至此,关于食物这种基本的交易物资,已经趋于完善,由此才产生菜系的诞生并能深远地传承至今。
而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好处在了教会的统治和影响下。
食物材料的完善,尤其形成的传统习惯,便一直让西方人从中世纪的影响开始,遗留至今。
因为内陆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以及腌鱼无法满足内陆人们的要素,熏的这种食物制作方法开始在欧洲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