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醉枕香江怎么样 > 第125章 人无横财不富求月票(第2页)

第125章 人无横财不富求月票(第2页)

在香港,最为文化界、知识界推崇的两大报纸,一是《明报》,一是《信报》;很多人都知道《明报》的创办者是金镛,而《信报》的创办者林行至没有金大侠那么大名气,为人又低调,是以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林行至的案头摆着一份《明报》,骆佑梅并不觉得奇怪,因为林行至在创立《信报》之前,曾为《明报》工作过一段时期,还甚得金镛信赖。林行至从英国留学归来,金镛便让他主持《明报晚报》,恰逢香港战后第一次股市狂潮,那时候的报纸都没有财经版,《明报晚报》另辟蹊径,以财经报道为主,深受广大股民欢迎,被奉为“财经权威”。

在《明报晚报》工作三年后,林行至离开《明报》,与夫人骆佑梅共同创立了《信报》,林行至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经常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凭着这股子锲而不舍的韧劲,《信报》这才走出创业期的困境,发展到今天成为香港一份有影响力的大报。

骆佑梅将牛奶放在一边,从旁边的沙发上拾起外套,亲手给丈夫披上。

“穿那么少小心着凉!”

林行至抬起头,拍拍妻子放在自己肩膀上的手“阿梅,你来看看林宥伦写的这篇财经评论。”

骆佑梅接过报纸,开玩笑说:“这位林大才子最近不是在忙着拍电影吗?怎么又想起写评论了?”

“依我看来,他不仅是个才子,更是个财子!”林行至感慨地说了一句。

从林宥伦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评论,林行至就开始关注这个香港新晋崛起的年轻人,对林宥伦的身世也做了一番了解。林宥伦十四岁辍学,没有任何高等教育的背景,看过林宥伦写的各种时评,林行至终于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自学成才的人。

骆佑梅快速的看完林宥伦最新发表在《明报》上的这篇评论,疑惑地说:“最近外汇市场确实有些异动,但美国真的会会联合其他国家出台外汇干预政策?”

林行至举了一个例子:“77年的时候,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就以〖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后面卡特总统发起‘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才将美元价格暂时稳定住。”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对外贸易赤字和政府预算双赤字。美国政府只能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但是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导致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肯定是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只不过干预的行动会不会像林宥伦所说的那么大,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所以你整晚都在想这个问题?”骆佑梅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关心,她真正在意的还是林宥伦加入《明报》后的可能对《信报》产生的竞争压力。

“要是被他言中了呢?”林行至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

骆佑梅表情凝重了起来,《信报》以财经分析立足,能够发展壮大,却和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六、七十年代以后,香港社会经济开始向现代化转变,随之也诞生了新一代的知识群体,他们无论在学术训练、气质和价值观上都与日趋保守的《明报》格格不入,而《信报》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

现在已经有传言说,金镛会在自己退休之后将《明报》转手给林宥伦,而林宥伦进入《明报》,也被外界视作金镛培养接班人的信号。

比起金镛这样老派的文人,林宥伦身上显然具有更多的现代气质,《明报》到了他手上不一定会丢了过往的传统,但一定会有新的变化。看看林宥伦在电影界翻云覆雨的种种手段,谁能肯定他入主《明报》之后,《明报》不糊强势崛起?

《明报》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星岛日报》,但林宥伦主持《明报》之后会不会改变竞争策略?会不会在财经报道上与《信报》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这些问题都让骆佑梅感到头疼。

林宥伦并不知道自己的一篇评论,竟然会引出了林行至夫妇这么多的想法。利用即将到来的“〖广〗场协议”炒日元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后世“〖广〗场协议”签订后,国际外汇市场上出现抛售美元的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美元兑日元最大跌幅达到50%,日元对美元整整升值了一倍。

林宥伦此时手上有近2亿港币的可操作资本,再加上王京、钟楚虹也跟着投入了1500万,如果操作得当,便能从中获利一倍。

手握四亿资本与潘笛生争夺邵氏院线,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条件,林宥伦便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说服邵毅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