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让在现场观战的王本磊大队长非常激动,随行的大队的广播员,还专门写了篇广播稿,送给了公社的广播站。当天晚上村子里的高音喇叭就播送了,题目就叫“最后的决战”。
这下好了,王珂的“手起刀落内卷法”在整个公社都扬名了,可是各大队的午收都陆续结束,也没有人再能看到王珂这套割麦子的刀法,到底神在哪里?
当天晚上,王珂住在了马永奎他们那里。
下午很累,但是一听说王珂要去叉黄鳝,金克忠和徐俊、马永奎、王勇等几名男同学,加上炊事班的五位女生,还是立即组成了一支十人小分队。
人太多了也不行,十个人没有手电,逶迤在田埂上,没走几步,王勇就掉在水田里了,接着又有两名女生“落水”。十个人转眼回去了六人,还剩下四人,那就是陈丽、张丽、王珂和马永奎。
这四个人都是铁杆抓鱼户,马永奎拎着一个桶,张丽拎着一个面袋子。青蛙全部进袋,龙虾、田螺、黄鳝、鱼全部放进水桶。
王珂走在最前面,他左手持一盏矿石灯,右手拎一柄一米多长的钢钗(现在如果再见到这两种东西,没准就会有人要收藏了)。
先说王珂手上的矿石灯,大约有一尺高,好几斤重。灯分双层,中间密封罐里放上一种类似于生石灰似的灰色矿石,外边大槽里加水,通过操控,可渗入密封罐产生化学反应。里面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生成碳酸钙和可燃气体。点燃出气的喷嘴,会发出一种超亮的光。但同时这种灯也会发出一股臭味,所以它叫臭石灯。
再说王珂手上的钢钗,严格说这是他自己用一排钢针做的。两根2公分宽,1o公分长的扁铁通过紧固件,夹起密密的12根三寸钢针。钢针后面,则是固定着一根一人多高的叉竿。
在发电厂的集体宿舍里住,就有这么一个好处。全厂各车间的师傅们都认识王珂这个小“不点”,木工、钣金工、焊工、后勤仓库里的叔叔阿姨,王珂认识一大堆。
做这些小“发明”,轻车熟路,除了针是上街买的套被子针,其余都是就地取材。这也为后来王珂脑洞大开,自己搞了一辆土造的自行车,焊制了弹簧高跷,组装了一台电风扇,还有发明的捕鱼器等,算是练了手。而成年后,更是为王珂搞发明,申请专利夯实了基础。
“小马哥你拎着灯,张丽你拎布袋,陈丽你拎着桶。”王珂重新调整了一下分工,离开了村庄,慢慢从村庄东南侧的果园绕过去,向远离村庄的蛙鸣深处走去。
这里的水田一块连一块,如同天上掉下来的镜子,摔碎了一地。
大王庄的整个地势是东低西高,村子西南面的小麦收割完,人们也立刻灌上了水,育上了秧。而村子北面的有些地里,虽然没有栽水稻,却是早就种上了豌豆和苜蓿,那是做青饲料的。
只有这里是水肥地丰,有的地方种上了豌豆和苜蓿,但是地势低洼在水里疯长,最后还是一张犁,翻下去作了有机肥料。
此时,不论是育秧田,还是刚翻的饲料田,到处都是蛙声一片。龙虾、黄鳝全部钻了出来,臭石灯所照之处,一片雪亮。走不了几米,就可以发现一只只被吓傻的青蛙与龙虾。两个小女生忙不迭的跳下去捡,鞋子早就湿了,上面全是烂泥。
“王珂,我拎不动了。”
张丽在喊,王珂回头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捡了半口袋,已经足有十几斤。
“张丽,我俩换一下。”陈丽把手中桶递给她,自己拎这布口袋。
马永奎皱皱眉,女生就是弱!他手中那盏好几斤重的臭石灯,几乎一直伸直手臂,在照亮前方,方圆五米之内如同白昼。
今晚的黄鳝倒是不多,而远处正是一大片无边的荸荠田,这一块是老水田,荸荠长的很密。灯芯草有一尺多高。
凭着感觉,王珂觉得,今晚如果想收获,就在这块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