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而标准的应答,放到哪里都挑不出半点儿错来。
可是,便是这样得体的回答,却让桓道非突然就从心底里恼将了上来。
“既将入仕,于公需严明端正,私德亦不可或缺。”他推开了茶盏,将衣袖微微一振,面色忽尔变冷:“你十三妹年纪小,你身为长兄却不知礼让,居然由得她在你屋中晕倒,事后你连问也没问一声。君子淳朴友爱,你占了哪一样?万一此事传将出去,于你又有什么好处?”
说到此处时,他的面色陡然一变,双眸紧紧地盯着桓子澄,唇角向下,拉出了一个严厉的弧度:“总不能事事都要为父替你遮掩吧?你自己不思悔改,往后犯下大错,难道也要我桓氏一族为你负责么?”
桓子澄笔直地看着他,面色淡然:“父亲教训得是,儿记下了。”语罢便站了起来,一副恭立聆训的模样。
他的身量本就比桓道非高,此刻就这样立在他的身前,大袖重重垂于侧畔,居然就有了种渊停岳峙、巍然如峰之势。
桓道非抬头看了他一眼,眸底飞快地划过了一丝忌色。
他咳嗽了一声,慢慢地站起身来,往旁踱了几步,专注地看向窗前。
窗外是五月明丽的阳光,窗扇上雕镂的水波莲纹被这光影拉长,在书案上开出大片的花海,复又一路向下流转,连青砖地上亦开了花,每有风过时,那花影却又被窗前竹风摇散。
那种想要将什么东西扯烂撕碎的感觉,让桓道非觉得有点透不过气来。
那一刻,他的脑海中陡然便冒出了一个遥远而疲倦的声音:
“……我儿勿忘,桓氏之将来,全系于阿澄一身。往后的桓氏,便交在阿澄的手上罢,吾儿需谨记守成,万勿冒进,务要将一个强盛的桓氏,交予阿澄手中,切记、切记……”
那垂危时犹带痰音的微弱语声,经年来萦绕于怀,总会在不经意间窜上脑海,让人心烦意乱。
桓道非的眉心猛地一拢,在额间聚出了一个“川”字。
那老者分明已逝去多年,可直到如今却依旧似一座大山,牢牢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连腰杆儿都挺不直。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见到桓子澄时,那种山岳在前、忽觉自己渺小的感觉,便会越加浓郁、挥之不去。
“你下去吧。”桓道非突兀地说道,挥了挥衣袖,语声中有着掩饰不住的不耐。
“儿告退。”桓子澄简短地应了一声。
那一刹,他修长的身影披了半身阳光,那一地的莲花便像是在他的袍摆盛放。
桓道非深深地皱着眉头,“嗯”了一声,头也不回地便去了梢间儿,留给桓子澄的,是一个僵直而枯瘦的背影。
桓子澄面色无波,再度躬了躬身,走出了书房。
那一刻的他自不曾看见,在他转首的瞬间,桓道非的面色已是阴沉如水。
走进梢间儿后,他几大步行至陶案边,端起茶盏喝了一大口茶,复又深深地吐纳了几息,方才复归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