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科学百科大全书 > 关于易经(第1页)

关于易经(第1页)

易经》由几个部分组成?《易传》为什么叫“十翼”?

《易经》包括了经文和《易传》两个部分,其中经文由卦、爻、卦名、卦辞、爻辞等几个部分所组成。

《易传》为什么叫“十翼”?《易传》是解释《易经》经文的,是经文的进一步阐析和发挥。它内含七篇十个部分,彼此互相呼应连贯,犹如给深奥的《易经》插上翅膀,令其展翅髙飞一样,所以被人美称为“十翼”。它们分别是:1《文言》,2《彖传上》,3《彖传下》,4《大象传》,5《小象传》,6《系辞传上》,7《系辞传下》,8《说卦传》,9《序卦传》,10《杂卦传》等。因此,“十翼”是由七篇《易传》组成的,只是《彖传》、《系辞传》、《象传》一分为二后才成为十个部分的。

系辞》说,远古包犧氏(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他仰头观望星象,俯首观察大地,从鸟兽的花纹,生活的环境,身边的各种事物,外界的诸多物象中受到启发,创作出“八卦”的图形,用它来通向神明的易德,模仿万物的种种情状。以后神农氏、黄帝、尧、舜等相继作了帝王后,也从各卦尤其是乾坤两卦中得到了丰富启示,他们代代相传,通晓历史制度的变化而对《易经》加以改进,使人民适宜它,从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易经》与历史有联系吗?《易经》可作为历史哲学来读,它与中国早期历史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前面所说的各卦与人类劳作、制度的关系外,它还曲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如易家所说:《易》书的兴起,正当殷朝德衰的末世,周朝盛德光大而崛起的时期。它描述的是当时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事情,所以它的《卦辞》具有危机感。它反映了深刻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教训,明白它的道理,能使危险者平复忧患,使改变易德者倾覆。易理之道十分广大,对事物的发展自始至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显示出历史演变之道。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华百科全书、文化之源?;

经文化系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约五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思想宝库。而与西方的两千多年的圣经文化系统比较,东方的易经文化系统,显然要悠久而绵厚得多。可以说,源远流长丰厚华美的中华文化,其最初源头正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经》。

《易经》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经数千年来的大圣先贤们的精研阐述,易经文化今天已经成为内涵丰厚,精思善辨,包含东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军事学、伦理学、修辞学、人才学、决策学、管理学、旅游学、中医学、植物学、养生学、有机建筑学(风水学)、武术学、气功学等在内的大文化系统,发展起以易理派、象数派为代表,分化成科学派、气学派、心学派、理学派乃至于奇门遁甲等众多的学派和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易经中的易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易”通“翼”,“易”就是飞鸟的双翼。有人说“易”通“蜴”,“易”就是像变色蜥蜴一样善变。其实,“易”的意思有三个。一是“变易”。“易”的上面是“日”字,下面是“月”字,以日月升落、阴阳交合表现宇宙和人世的无穷变化,这就是“易变”、“变易”。二是“不易”,即万物的“变易”,“易道”的规律,本身是永恒不变的。三是“简易”,易变的道理并不复杂,而是简易明白的。如万物的阴阳对立,乾坤的刚健柔顺等,将这一道理和规律运用于各个领域,就向人显示了“简易”、“易简”的存在。

易经》是一本书吗?其实准确的说,易经不只是一本。据《周礼》记载,《易经》原来有三本,有说即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的。它们的首卦分别是艮、坤和乾,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易》的理解和独特的尊崇对象。以山为首的《连山易》,据说由炎帝,即神农氏、连山氏所作,故又称神农易、连山易。它重艮尊山,有山叠山重之象,象征当时洪水泛滥,原始部落的古人还住在南方高山密林中,狩猎为生,靠山防洪的蒙昧生活。而《归藏易》以坤为首,则有注重母系血统的含义。据说它由黄帝,即归藏氏所作,故又称归藏易、黄帝易。它重坤尊地,寓意万物始于土地,归藏于土地,象征人民已经移居平原,开发了农业。由于《连山》和《归藏》早已经失传,其精义也基本继承和保存在《周易》里,所以现在通称的《易经》,一般指的就是周文王整理过的《周易》。它重乾尊天,寓意尊天重君,象征人类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建立起等级森严的上尊下卑的礼仪制度。

解释《易经》的传的内容有七个部分,总共十篇,被称为“十翼”。“十翼”的意思是十篇文字犹如经的羽翼。这十篇包括《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文言》一篇,《系辞》上、下两篇,《说卦》一篇,《序卦》一篇和《杂卦》一篇。

《十翼》原本各自为篇,不与经文相连。《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注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战国时流传的《易经》,有经无传。汲冢书可为例证。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人不准(姓不,名准。“不”为“丕”之省文)盗发魏王墓,发现了竹简文古书,其中有《易经》。据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后序》说:“《易经》及《纪年》最为分了,《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这只能证明经、传各自独立,但不能由此断定战国时期没有《易传》各篇著作。

1972年,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分为三部分。即:(一)《易经》六十四卦;(二)《易经》卷后的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内容为孔子及其弟子讨论卦?爻辞含义的记录;(三)《系辞》。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即“大衍之数五十”章。又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节在上述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不过两者章节的次序不尽相同,文句也有差异。帛书《系辞》还包含了今本《说卦》的前三节,又有两千余字为今本《系辞》所无。这都是孔门弟子所录《系辞》流传到汉初的本子。

《史书?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身为史官,所见《易传》,十翼之中,仅少《杂卦》一篇。

王充《论衡?正说》云:“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又云:“《礼》、《易》篇数亦始足。”所说益《易》一篇,当是《杂卦》。有人认为这一篇是《说卦》,反疑《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卦二字是衍文。如果是这样,十翼之中,尚缺《杂卦》,王充就不能说《易》的篇数始足了。

今本《周易?十翼》中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种各自独立为篇,列于经文之后。《彖传》、《象传》、《文言》三种各附于相关经文之后。

据《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载《彖》、《象》连经,始于后汉郑玄。郑氏注《易》,为了学者的方便,以《彖》、《象》连经,谓始于前汉的费直,这是误会。由于郑氏所传的《易》学,属于费氏易,于是误认郑氏的体例源于费氏。殊不知费直并无章句,但以《十翼》解经。既无章句,也就不存在以《彖》、《象》连经的问题。

郑玄以《彖》、《象》连经,是把传文附在一卦之后,六十四卦,全是这样。在今本中,只有乾卦还保存这种格式。其余各卦,解释爻辞的象辞,各附在当爻之下。这一调整,始于王弼。据孔颖达说:“夫子所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及至辅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宜相附近,其义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坤卦初六象曰疏)

关于画卦、重卦、卦辞、爻辞和《十翼》的作者问题,历来说法不一,要之不离隐语。我们从隐语的角度来研究,以伏羲画卦(八卦)、神农重卦(六十四卦)、文王系辞(卦辞、爻辞)和孔子作《十翼》为是。有关的资料如下:

《三国志?魏志》:《易》博士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

《史记?日者传》:“司马季主曰‘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孔颖达《八论》:“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

《易》历三圣,只谓此也。”

伏羲或包犠即潜龙之意,指地下的太阳,神农指地,地能生物,故是神农。文王指日光照射月球所生月光。坤卦六五:“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六五为月望,文在其中,即文王居于羑里。羑字从羊从久,羑里为月亮的隐语。伏羲为阳,神农为阴,文王为五行。五行表现阴阳,故系辞者为文王。孔子为深明于阴阳五行之道的圣人,他和弟子讨论卦、爻辞的语录,以及其后儒家门徒对于《易》义的著作,合并成为《十翼》。《十翼》作者之名,儒家自非推尊孔子不可。大抵先秦著作,所传其作者之名,多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必须以隐语视之。在今天,若如欧阳修作《易童子问》辩论《十翼》非孔子作,便是枉费精神。总之,《周易》是阴阳五行思想的书,画卦,重卦,系辞,释辞,其作者巳不可知,于是归之于伏羲、神农、文王、孔子。虽无其事,却有其理。绝非无稽之谈,不可视同龟毛兔角。

《十翼》对于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近来舍传言经之说,十分流行。提倡这种方法的,可以高亨为代表。其《周易大传今注》自序中说:

《易传》解经与易经原意往往相去很远,所以研究这两部书,应当以经观经,以传观传。解经则从筮书的角度,考定经文的原意,不拘牵于传的说释,不迷惑于传为经所涂的粉墨脸谱。这样才能窥见经的真相。解传则从哲学书的角度,寻求传文的本旨,探索传对经的理解,并看它那一点与经意相合,那一点与经意不合,那一点是经意所有,那一点是经意所无。这样才能明确传的意蕴。而自汉以后,两千佘年,注释《周易》的人约有千家,都是熔经传于一炉,依传说经,牵经就传。传解经而正确,注家也就正确了,传解经而错误,注家也就错误了,不能尽得经的原意,而且失去传的本旨。

高氏以训诂解释《易经》著称。他似乎没有察觉经用隐语,传也以隐语解经,专以训诂解经,势必难于奏效。乾嘉的训诂学只能求言内之意,而《周易》经传意在言外,未可拘泥于点画。黑夜行路,须有明灯指引。《易传》就是读《易经》的一盏明灯。传意与经,无不吻合。未见其同,必须诉之于悟性,以求了解传意。然后就会发现《易传》文字,着墨不多,却有画龙点睛之妙。我过去也曾经不相信《易传》,就是受了舍传解经的影响。

《说卦传》告诉我们《易经》使用隐语,其要点如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