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嗣超站起身来,伸手拉起游氏,对她说道:“走吧。”
游氏突然不舍起来,她多想拉着他再在这儿多呆一会。就一会儿,可是……她还是无言的听从,抬脚跟在刘嗣超地身后。
一道阳光穿过层层叠叠地树叶,直落在游氏的身上,刺得游氏酸痛地眼睛紧紧地闭了起来。
她却想起了昨天晚上听到的谈话。
周涛和周班头喜欢关在家里谈论公事,对游氏从不刻意回避,游氏也懂得规矩,从不在外传话。只是昨晚上两伯侄的谈话有些特别,让游氏不禁听在了心里。
也许是因为她刚才拒绝了刘嗣超,感觉过意不去;也许她真的是很爱刘嗣超,很想关心他;也许她就是一时的松懈,无意识的说了出来。
“你这段时间没做什么事吧?”
刘嗣超警觉的绷紧了神经,只装着无意的问她:“怎么了?”
游氏看着面色突然一沉的刘嗣超,心里一慌,一丝不安在心中慢慢阔散。但她还是顺嘴说道:“你没与你那些退役的兄弟一起做什么吧?现在因为那件劫船案,衙门里查的可凶了。好象是怀疑……”
游氏惊觉自己说的太多了,她忙笑着,故做轻松地对刘嗣超说:“没什么,只要你好好的,就得了。”
随后,她又问起刘嗣超的母亲,“娘,”她发觉现在自己在这样称呼那位老妇人不大合适了,忙又改口。
“大娘身体还健朗吧,我有近两年没见着她老人家了。”
老人不知为何,突然一下子不再见她了,更不接受她的任何好意。无奈之下,她只得辗转拜托史三照料,东西也都托史三转交,只说是他的,不用提她一句。
刘嗣超闷头在前面走着,好一会儿,才回答,“还是老样子。不好也不坏。”
游氏以为他还在为刚才生气,便也不再主动说话。
两个人出了林子,见四周没有人,便一东一西的分开走了。
游氏回到娘家,家里人已经吃过饭,青壮们下地干活去了,只有她的老娘在家里纺木棉线。
木棉的丝短,纺起来耗功夫,可是穷苦的人家身上能穿上件木棉衣服,也是件顶让人得意的事。那就证明,今年家里的收成不错。
游氏本就是借着回娘家的由头回来会刘嗣超的,所以她见家里一切安好,便想早些回家去。
“娘,这是您女婿给您扯的料子,您自己个儿做件好衣裳穿穿。别又给了这个给了那个的,啊!”
老人家年纪大了,只要有点儿好东西,就想给身边的子女、或孙子孙女用。按她的话说,人年纪大了,还花那个钱干嘛。有好的,先紧着给孩子们用。
游氏怕她又给了别人,忙又用从怀里抓了把碎银子,也不细看,用手中的细纱手帕包了塞进老娘怀里。
“这衣料子,您就留着自己用,只把这钱给我哥嫂就行了。他们会看着给侄儿侄女们选料子,做衣裳的。”
老人欣慰的看着闺女,说:“你这是享得女婿的福气啊。你们几姊妹,就只你嫁的最好。看看,女婿从没少过你的吃穿和使用,还常常带了东西回来给我们。劳他费心了!你回去替我谢谢他。”
游氏想起刘嗣超,不由低下头,闷声应是。
老人以为女儿不爱听自己唠叨,笑说:“你也别不爱听,我是你亲娘才和你说这样的话。我就是说说,又还能说得了几回啊。”
游氏一听,立即抱住老娘,撒娇的闹起来。
“不听不听,娘长命百岁,长命百岁。”
老人不再坚持,呵呵笑着,溺爱的拍拍女儿的臂膀。
游氏回到县城自己的家,已经酉时末了。周班头和周涛还没回来,屋里一片冷清。游氏虽不知道这爷俩儿今儿回不回来吃饭,但她还是脱了出门穿的轻绸衫子,麻利的洗了把脸,一挽袖子,进了灶房升火做饭去了。
自游氏嫁过来的第二年,周涛的父亲去世了,后来他母亲改嫁后,再没回来过。周班头将这孩子接来时,那孩子瘦瘦小小的,一双眼睛机灵的直往自己身上瞅。她当即喜爱的抱在怀里,爱怜的与他说话。谁知那孩子不大丁点儿大,却古板的很,在她怀里扭来扭去,就是不喜欢被女人抱着。
后来,她和周班头还说笑过几次。
再后来,周涛渐渐地依恋着游氏,只要见游氏出门,必定会立即紧紧地抓着她的衣角,要跟她一起。
再再后来,那孩子长大了,不象小时候那样粘人,却很懂事,会心疼人。
周班头从来不管家里的水缸有没有水,家里的米桶有没有米,粮油缺不缺,游氏也习惯了周班头的不讲究。可是悄悄地,不知何时开始,水缸里的水再没少过,家里的米桶好似能自己变出无数的米来,取用不尽。
她却知道,这些都是那孩子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