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造了织绫机,使得织绫效率提升了四五倍。发明了先进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也就是翻车。还改良了诸葛连弩。织绫机和翻车,关乎于民生,而诸葛连弩,则关乎军事。作用不可谓不大。
其三,则是一位名叫杜畿的京兆杜陵人。
对这个人,李铮没有什么印象,但通过交流,李铮发现他思绪敏捷,尤其擅于逻辑思考,是个难得的人才。
除了这三位,余下的百余位,也各有才能。或是擅于冶铁制造,或是擅于建筑建设,或是能做县令,或是能当校尉,都是李铮急需的人才。
与他们畅谈了一番,李铮当即将他们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分门别类,并将之挂靠在了不同的部门之下。
擅于政治文事的,就让其到吏部去报道。擅于工艺匠造的,则让其到工商部下辖的研究院报道。精擅武艺、韬略的,则使其到军中报道。
当然,这些人即便是法正三人,也需要在灵州太学院深造一番,才能任用。毕竟,凉州的状况,不同于寻常,要融入进来,须得学习一番。
对此,法正等人均表示理解。
说实话,他们对凉州,虽然耳闻已久,也十分向往,但其内部的奥秘,也只是似懂非懂,有必要深造。
十月初,天气转凉。
关中的局势,完全稳定了下来,李铮便准备回返灵州。
军师戏志才则被李铮派往函谷关,辅助庞德,参谋关中军机。同时传讯调遣民事部部长荀衍,暂代关中政务,坐镇长安。
十月初五,李铮领着各部战骑,护卫着上百辆马车,出了长安城,缓缓往西而去。
战骑规模不大,繁衍一直是李铮心头最重要的事。现在战事完结,自然不能留在外面,须得屯驻草场,使其繁衍。
至于上百辆马车,其实里面装的,都是书籍。
这是李铮的老丈人,蔡邕蔡伯喈毕生的收藏。
此番李铮要回灵州,自然要把已经定下关系的蔡琰一家带上。蔡邕呢,则要任职于教育部,做副部长,与荀爽一道,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做贡献。
大队的战骑践踏着道路,来往的行人,无不驻足瞩目。
战骑的存在,李铮根本没有丝毫遮掩,很多人都早有耳闻。但眼下亲眼所见,却更是震撼人心。
这就是凉州最精锐的部队,其中随便拉出一个战士,那都是顶好的汉子!
人们指指点点,啧啧称奇。
李铮一身披挂,端坐在青云背上。
青云作为第一头青甲战骑,对于李铮而言,是十分特殊的。所以即便有更强大的摧锋战骑,李铮都没有放弃它,一直以之为座驾。当然,也许等到更强大的二阶甚至三阶主战战骑合成出来之后,它就要被淘汰,但它的地位,仍然特殊。
骑着青云,鞍扣上挂着虎头湛金枪,腰间悬有赤霄宝剑,挨着一辆马车缓缓行进。马车中,坐着董白和蔡琰、蔡瑾两姐妹。
蔡瑾这个活泼的小姑娘,时不时掀开车帘,问这问那,叽叽喳喳,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样,对凉州充满了憧憬。
李铮笑呵呵的回答着她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边与董白和蔡琰眉目传情,那是乐在其中。
后面的一辆马车里,就是蔡邕。
这老头虽然答应了婚事,并且还愿意到教育部任职,但对于李铮,他仍然是一副不待见的模样。
李铮并不在意,这老头书生意气太重。想必时间会冲淡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