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中医学包含哪些内容 > 第一节 疖(第1页)

第一节 疖(第1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病证疖、疔、痈、乳痈等的概念及治疗原则。www.Pinwenba.com

2。熟悉乳癖的病因病机和分型论治。

3。了解褥疮的含义和治疗原则。

疖是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四季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后发际、背及臀部,分有头、无头两种。多发于皮肤浅表,局部有红肿热痛,肿势局限,突起根浅,范围多在3cm以内,易脓、易溃,出脓则愈。如感受暑邪引起者,称“蝼蛄疖”;如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称“疖病”。

本病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性疖病多由于内郁湿火,又感风邪,蕴阻于皮肤,而且多与体虚有密切关系。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一)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不论何型,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

(三)药方

暑热浸淫选用清暑汤(金银花、连翘、天花粉、赤芍、泽泻、竹叶、甘草、滑石、车前草)加减。热毒蕴结选用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加减。阴虚内热选用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合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黄)加减。脾胃虚弱选用五神汤(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牛膝、紫花地丁)合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加减。

(四)外治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