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中医学的主要特征 > 第六节 疳证(第1页)

第六节 疳证(第1页)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www.Pinwenba.com临床特征为,患儿形体干枯羸瘦,精神疲惫或烦躁多啼,毛发稀疏,肚腹膨隆,青筋暴露,或饮食异常,二便失调等。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猝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有两层含义:1疳者甘也,病因是姿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形成积滞,日久气血耗损而成;2疳者干也,指其因津液干涸、气血亏损,脾胃不足、运化失健所致。

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失养,津液干涸,肌肤失荣,日久成疳。小儿多因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经常呕吐,慢性腹泻,或时行热病,病后失调,津液受损,均可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气血俱虚,阴液消耗,久则致成疳证。父母精血不足,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以致早产、难产、出生体重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疳证的病因虽有不同,但病变部位总在脾胃,其主要的病机变化是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一)主证

1。疳气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体重不增,面色少华或萎黄,毛发稀疏,食欲缺乏,或能食善饥,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舌质偏淡,苔薄白,脉象尚平,或略沉细。

治疗原则:养胃生津,理脾消疳。

方药:资生健脾丸(白术、薏苡仁、人参、桔梗、山楂、神曲、山药、炙甘草、莲子肉、扁豆、麦芽、枳实、茯苓、黄连、豆蔻仁、泽泻、枳壳、藿香)加减。

2。疳积

临床表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干枯,精神烦躁,睡眠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缺乏,部分食欲亢进,甚或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舌淡苔腻,脉细中见滑。

治疗原则:导滞祛积,理脾消疳。

方药:消疳理脾汤(山榆、三棱、莪术、青皮、陈皮、芦荟、槟榔、使君子肉、甘草、胡黄连、麦芽、神曲)加减。

3。干疳

临床表现: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委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理脾消疳。

方药: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加减。

(二)兼证

出现于疳积重证和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疳

临床表现:初起夜盲,入暮或暗处视物不清,甚或目珠干涩,畏光,黑睛混浊,白翳遮睛。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无力。

治疗原则: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天冬、麦冬、人参、茯苓、熟地、生地、牛膝、杏仁、枸杞子、草决明、川芎、水牛角、白蒺藜、羚羊角、枳壳、石斛、五味子、青葙子、甘草、防风、肉苁蓉、川连、菊花、山药、菟丝子)加减。

2。口疳

临床表现: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夜卧不宁。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原则: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木通、生地、黄连、甘草、灯心草)加减。

3。疳肿胀

临床表现:颜面四肢水肿,甚则全身水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四肢欠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

治疗原则: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加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