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中医学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心脑病证(第1页)

第二节 心脑病证(第1页)

一、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惊悸与怔忡,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发病情况及全身情况亦有差异。惊悸多有外因引起,突遇惊恐恼怒而发,全身情况较好,其病轻浅。怔忡是外无所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往往有气血亏虚的表现,或时有痰饮瘀血夹杂,其病深重。两者有密切联系,惊悸日久,亦可发展成怔忡。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表现为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一)心虚胆怯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宁,少寐多梦,易惊醒,偶间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原则:养心安神,镇惊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

(二)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无华。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益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三)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头晕,耳鸣,腰酸,目眩。舌红少律,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朱砂、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合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生地黄、当归、炙甘草)加减。

(四)心阳不振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齿、牡蛎)合参附汤(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加减。

(五)水饮凌心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水肿,尿少,眩晕,呕恶流涎,形寒肢冷。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疗原则: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六)血瘀气滞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紫暗,或心悸日久不愈,唇甲青紫。舌紫暗有瘀,脉涩或见结代脉。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