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而三攻击中国共产党,而且明确亮相:&ldo;中正始终为共产党之敌人。&rdo;
蒋介石已完全把自己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和革命的对立面。他&ldo;靠北伐战争,靠第一次国共合作,靠那时候人民还没有摸清他的底细,还拥护
他&rdo;1而上了台。他一上台就一个巴掌把人民打入了内战的血海。
1《蒋总统秘录》第159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25页。
第二章蒋介石又是怎样把各派军阀搞倒的?
第一节蒋介石的下台又上台
一、&ldo;夹攻中奋斗&rdo;的汪精卫
在北伐中,正当蒋介石的军事独裁日渐厉害的时候,1927年3月,武汉举行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十五个决议案,在宣言中对&rdo;国民革命
运动葡时期之特性&rdo;、&ldo;中国革命行动之方针&rdo;和&ldo;三民主义的真实怠&rdo;,提出符合当时革命潮流的主张,坚持反帝反封惠坚持三大政策,这对蒋介石
是一种制裁。当时出版的《东方杂志》有这样一个记载,邑汉口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到三十三人&iddot;谭延阎主持,徐谦等反
对蒋介石之一派人物汲为活动。关于制抑蒋介石之&lso;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rso;及j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rso;均完全通过。在汉口与蒋接近之
武汉工戌司令兼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彼排去职,以庸主智继任卫戌司令,第四军副军长张发奎兼第十一军军长,汉口市长刘文岛亦同时波排。&rdo;1在这次
会上,选出了以汪精卫为首的九人常委会,汪霹兼任组织部长(汪未到前由呆王章代理),免除了蒋介石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
部和军人部长等职,汉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在此前,迁部问题发生争论后,中央联席会议曾电催在国外的汪精卫回国。据汪精卫1927年4月11日
在武汉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说:&ldo;兄弟自从去年离开广东之后,到十一月初,接着中央联席会议的电报,要兄弟赶早料理回国。当时曾经拍
了一个复电,说是十一月底才能启程。十一月二十日由法国动身,不料一到柏林就发生病,一直耽搁到今年正月底,才离开法国。&rdo;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前,2月
8日,武汉又电催汪精卫回国。1927年4月1日,汪精卫经莫斯科,获得苏联给予的支持,经过西伯利亚至海参威,然后到达上海。
汪精卫一到上海,蒋介石等都是很欢迎的,不管是否由衷,蒋介石是口口声声说希望汪精卫重行领导全党奋斗&ldo;革命&rdo;。李宗仁在回忆中说:&ldo;汪
精卫当时的德望,和党员的归心,可说一时无两。&rdo;当时汪精卫的态度怎么样呢?那时国民党中央党、政、军各负责人群集汪寓,大家一致抱怨共产党,
诚意地希望汪精卫重负领导责任。汪精卫后来回顾说:&ldo;回到上海的时候是四月一号,那时蒋介石、吴稚晖、蔡子民、李石曾几位二十多年来大家在一
起的同志都见面了。见面之后,蒋同志等提出两件事要兄弟赞成:一是赶走鲍罗廷;一是分党。&rdo;1汪精卫开始是默默地静听各方的控诉,未作表示,最
后才郑重地说:&ldo;我是站在工农方面的呀!谁要残害工农,谁就是我的敌人!&rdo;后来,留沪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和驻沪的军政负责人同汪精卫开了两次会,
参加的有蒋介石、宋子文、吴稚晖、蔡元培、李煜瀛、纽永建、邓泽如、古应芬、张静江、李济深、黄绍竑、李宗仁等,一致要求汪精卫留沪领导,并
裁抑共产党的越轨行动。汪精卫当时是始终&ldo;袒共&rdo;,一再申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可擅变,同时为武汉国民党中央的行动辩护。会上发生争论,吴稚
晖竟向汪精卫下脆,求其改变态度,并留沪领导。汪精卫给弄得措手不及,
1&ldo;东方杂志》第24卷第9号《时亭日志》。
1汪精卫:《武汉分共之经过》(1927牛11月5日)《革命又献》第16辑。
毫无办法,连忙逃避:退上楼梯,嘴里连说&iddot;&ldo;稚老,您是老前辈,这样来我受不了,我受不了。&rdo;在场的人为之啼笑皆非。汪精卫在回顾中说:&ldo;从
四月一号到五号共五无,大家都是商量这两件事。蒋同志等对于这两件事很坚决地以为必需马上就做。而兄弟则以为政策关系重大,不可轻变,如果要
变,应该开中央全体会议来解决。蒋同志等说道:中央已开过第三次全体会议了,全为共产党把持。兄弟说过:如此可以提议开第四次全体会议,以新
决议来变更旧决议:而且南京已经克复,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可以由武汉迁到南京,第四次全体会议即可以在南京开会。会议怎样决定,兄弟无不服从:
如不由会议决定,恐分共不成,反致陷党于粉碎糜烂,这是兄弟所不赞成的。&rdo;
14月5日,汪精卫同陈独秀、周恩来接触乏后,发表了《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的联合宣言》。吴稚晖当面就讽刺狂精卫,说陈独秀是共产党的
党魁,是他们的&ldo;家长&rdo;,他在共产党里领袖身份是无可怀疑的,但是我们国民党内是否有这样一个党魁或&ldo;家长&rdo;呢?吴说:&ldo;现在有人以国民党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