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孟广达决定在两个人之间做好文章。他想,第一他要为刘云非死心塌地地看住戚文彰,不能让他给刘云非捅任何漏子,第二他也要对戚文彰格外关照,因为不知道哪天戚文彰飞黄腾达,或者成了刘云非的亲信。这些侦查员都是通天人物啊。于是孟广达开始围着戚文彰转,他帮着戚文彰办事,也等于全程看住了他。
1964暗战原子弹(一)(38)
戚文彰发现自己等于被关在了这里。
刘云非搞革命,仕途上春风得意,那么他的&ldo;个人问题&rdo;也就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那个时候,&ldo;个人问题&rdo;如果不是组织上出面解决,那么就纯属个人问题,上不得台面的。刘云非也不例外。
他没有办法公然追求何其妍,只能用比较隐晦的方式。所以何其妍并没进学习班,而是作为工作组的办事人员在他的左右。
除了他在工作上刻意安排了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机会之外,他还以关心为名找何其妍谈心,对她提高思想认识。在他看来像何其妍这些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要求上进的年轻人,都是满腔热情,对政治运动极为热衷。所以给他们个机会,他们就拼命往前冲。他早看出来何其妍就是一个很容易被鼓动的人。
然而他只注意到了热血青年的共性,却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特性。
何其妍虽然很要求上进,但是她注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会转向现在戚文彰的方向。因为她跟戚文彰有一个惊人的相像之处,就是喜欢思考。他们的大脑总在不停地高速运转,这样他们就很难被强加上别人的观点。不光是何其妍难以轻信刘云非的造反有理的革命理论,就是连他的讲话方式,都让何其妍感到不可理喻。因为他说的话渐渐地让人听着脑仁疼。
原来,刘云非最近在理论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除了那时普通人必须读的&ldo;毛著&rdo;之外,他把《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马列名著硬是通读了三遍,而且在许多可以引用的地方作了标记,然后抄到本子上。这样他逐渐做到了在说话中和写报告时信手拈来。很快他发现自己的做法显出了水平,从上级到下属人们不免为他的理论水平刮目相看。刘云非吃出了甜头,于是大力发扬,很快就形成了开口就是革命导师如何如何说的句式。然而革命导师们毕竟没有在北京市公安局闹革命,他们名言便很难随时都符合刘云非的情况。
刘云非知道引用导师言论必须贴切,切忌胡乱引用,答非所问。这就害得他讲话的时候经常拐弯,仿佛他的思维是绕s型前进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为了套用这些名句不得不作出各种它们出场前的铺垫。刘云非并不觉得累,甚至乐此不疲。但是他的听众们可就有些惨了。尤其是对于何其妍来说。
刘云非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以革命的名义谈恋爱已经很别扭了,现在又养成了这么一个,可以在那时算得上浪漫杀手的坏毛病,别说让何其妍喜欢,就是作为普通同事,他也难以成为最要好的。结果这段时间里,刘云非和何其妍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追与躲的关系。刘云非总是想办法与她接触,而何其妍就是千方百计用其他事情推搪。
13鼓楼东大街后鼓楼苑5号,这个漂亮的四合院就是戚文彰的家。
自从接了兰州的案子,他就很少出现在这里了。
这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建筑,青砖雕花的门楼,两边是高大墙缝细密的灰砖墙。两扇重厚的带着门钉的大门,上面的红漆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呈暗红色,并且有些龟裂,但是仍然给人一种威严。门两边各有一条木匾。匾上写着副对子,&ldo;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rdo;。这是民国时候用油漆书写的,红底金字。门边立着两个小石狮子。有三层石台阶,台阶是灰麻石砌成。台阶之间,麻石缝里长着青苔和小草。这一切都显示,这儿的主人曾经是富庶之家。
戚文彰迈进中段有些凹陷的高门槛,迎面是一个砖砌的影壁。他绕过影壁,看到父亲戚宜炎正在井台边提水,井台上还放着一个北京特产的&ldo;黑蹦筋&rdo;西瓜。他知道父亲要给小侄子用冰凉的井水镇西瓜。
戚文彰走过去接过父亲的水桶,他把西瓜泡在桶里,然后提着去了东屋‐‐哥哥和嫂子的房间。
他沿着青砖铺成的小甬路。绕过长着海棠树和丁香树的小花池,来到东屋。嫂子连忙招呼他坐下。戚文彰刚跟哥哥寒暄几句话,就被站在北屋走廊里的父亲叫走。
戚文彰跟着父亲来到北屋。父亲拿起一份《人民日报》让戚文彰看。
戚文彰心里明白,父亲担心现在的时局。
1964暗战原子弹(二)(1)
&ldo;连彭真都打倒了,这运动会搞成什么样子啊?&rdo;戚宜炎看着儿子忧心忡忡。
戚宜炎在解放前是一个商人,经常去苏联做生意,曾经很有钱,按照这种标准,他本来应该属于专政对象的,可是就在解放前夕他破了产,变得一无所有。连这所房子也抵押了出去,要不是赶上解放,他们一家人就要沦落街头了。北平解放后,起初戚宜炎把个人成分填写成商人,军代表看他那么穷就主动替他改为职员。于是成分就好了起来。十五岁的戚文彰不但进入了公安学校而且还获得了助学金。也正是因为如此,戚宜炎总是觉得自己有一段说不清楚的历史,他一方面感激党,另一方面对运动有一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