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被合上了,张宁从背包里拿出自己的换洗衣服进了浴室,忽然想起什么,冲外面喊:“明天下暴雨,你等会下去买两件雨衣和两把雨伞!”
“对了,你也带上录音笔和针孔摄像头!”
第37章
暴雨在半夜就降临了。
这是羌梁市五年来最大的一场雨,整个城市在惊雷中惊醒再入睡,谁敢相信从天而降的巨响是柔软的水发出的声音,这雨砸在地上的声音比铜铁还硬,仿佛要把这座临海小城卷进大海里。
早上,雨势渐小,吴霁心和张宁都没睡好,在昨晚的暴雨里做了一晚上噩梦。
他俩强打着精神去楼下吃了早餐,草草地收拾了一下就出发去港口了。
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他俩套了件蓝色雨衣,为了防止包被雨打湿,他们把包背在了胸前,看起来像两个行走的多啦a梦。
雨天不好打车,出租车司机一听要去梁港区就更不愿意载客了,他俩在酒店门口等了几乎一个小时,加了双倍价钱才找到一个愿意载的出租车。
但出租车司机只愿意停在离港口还有一大段距离的某个化工企业办公楼附近。然而现在的情形也由不得他们多挑剔,付了钱就灰溜溜地下车了。
他俩刚一下车就闻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汽油味,这刺鼻的味道随着他们走近港口变得越来越浓重,快走到港口时,他们竟然都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感。
港口此时已经有几家当地报社在拍照了,张宁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老同学。
老同学叫蒋丰,在羌梁市本地一家纸媒工作,见到他俩走来的身影,连忙跑过来塞给他们两个口罩,用责备的眼神看张宁。
张宁知道自己虑事不周,调查化学原料泄露竟然连口罩都忘了买,连忙冲着蒋丰摆了个“我错了”的表情。
蒋丰朝他肩膀拍了下后就在手机上窸窸窣窣打字:少呼吸别说话,是碳九泄露。
一直在旁边没说话的吴霁心倏地一震,他知道碳九对人体危害有多大,而被暴雨冲刷了一晚的港口还飘着这样刺鼻的味道,难以想象究竟泄露了多少。
他连忙在自己的手机上打字:今天不要采访了,不安全。
蒋丰却摇摇头,又打:再过两天其他地方的记者就来了。
他们连夜赶来就是为了第一手新闻,张宁也不赞成提前离开。他和吴霁心就这样借着手机一来一回地打字,最后决定先拍几张能用作素材的照片,再去离港最近的一个村子里采访居民。
蒋丰带他们到自己刚刚采景的地方,此时已经有环保局请来的清理人员在作业了,海面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油污,让人惊诧的是,这些清理人员竟然毫无防护措施,只戴着口罩就敢直接操作。
吴霁心皱着眉观察四周,港口附近有几个化工厂,而养殖场和化工厂离得极近,怎么看都不是合理的安全距离。
雨还在下着,穿着五颜六色雨衣的记者和清理人员竟然是这灰蒙蒙港口唯一的颜色。
蒋丰和他们待了一小会就迅速去找同事汇合了,张宁和吴霁心靠打字开了一个简陋的会,各自确定好任务便行动起来。
吴霁心负责拍照,实际上他已经他被熏得头晕眼花,强忍着不适感一次次按下快门:灰色的天空、布满油污的海面、被溶解的七零八碎的鱼排泡沫、没有防护器具的清理人员、带着口罩的当地记者们。
旁边记录的张宁显然也没比他好到哪里去,努力抑制着想呕吐的感觉,在手机备忘录里用文字记录着这个腌在刺鼻气味里的港口。
他们待了两个小时,不适感越来越强烈,几乎到了要晕倒的程度,为了保命只好放弃采访附近村子居民的计划,赶紧打车去了附近的医院。
恰好他们检查的医院就是昨天大量收容病患的医院,他们没什么大碍,吃了医生开的药,休息了半个钟头就逐渐恢复了。重振精神的两个人没浪费好资源,拿着记者证就去找医院的负责人要采访。
张宁打开录音笔,问医院负责人:我们杂志社可能需要一些音频资料,可以录音吧?
医院负责人此时对整个事件的走向浑然不知,见他们是新视点的记者就大方同意了。
一旁的吴霁心把他这套操作看得仔细,他之前和黄西玲做的是冷饭热炒的古早社会新闻,从来没用过录音笔这种东西,此刻正在一旁观摩张宁偷师学艺呢。
录完音后张宁又立刻动身去和家属周旋,明明自己刚刚还难受,此刻居然能巧舌如簧征得家属们的同意进病房拍照。
吴霁心听到要拍病人,心里顿时一沉,“不太好吧?”
张宁从他手里拿过相机进了病房,“会打马赛克的,你不乐意拍我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