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也有严格规定。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黄、焰硝、箭笥之类军用物资,一般都严禁出境。
在榷场贸易中,金国十分注意吸引南宋的铜钱。
金国原本没有铸币,海陵王完颜亮时始铸币“正隆钱”,但数量不多,金国主要还是使用南宋的铜钱。
为了防止本国的铜币外流,金国法律规定:榷场贸易中“若以见钱入外界、与外人交易者,徒五年,三斤以上死’’。
为了吸引南宋铜钱,金国在榷场贸易中使用短陌。
南宋官方以77为足陌,金在与南宋贸易过程中,“有以60为百者”,因此,1贯宋钱(770文)到了金国,至少可以当1。3贯使用。
这对于南宋商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打个比方,人民币和泰铢汇率是一比五,你一块钱到泰国当五块钱使用,对你吸引力大不大。
同时金国占领的中原地区盛产丝织品,由于数量多,因此价格便宜。
乾道五年(1169),楼钥随团出使金国,曾问起金国绢的价格,“好绢每匹二贯五百,文丝每两百五十文,(并六十陌)”。
以60为足陌计算,2贯500文合1贯500文足,按南宋77为陌计算,约合1。93贯,要比宋绢便宜。
因此,南宋商人更愿意去买金国的绢,金正是利用这方面的优势来吸引南宋的铜钱的。
密州板桥镇的海外交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人等常由此到中国内地,唐朝的使臣也常从此前往高丽等地。
金灭辽,高丽以事辽旧礼称臣于金,并与金国之间开通了多条陆路通道,以前来往于高丽诸港口与板桥镇口岸间的高丽海商,多经过陆路通道进行互市贸易,走海路来板桥镇口岸进行海上贸易的商船数量骤减,板桥港昔日繁盛的港口贸易开始逐渐萧条。
然而,一些民间的商贩行船贸易是无法绝对禁止的,各地一些胆大的商贩仍冒险在板桥港进行贸易。
“海、密州米麦踊贵,通泰、苏、秀有渔民船户,贪其厚利,兴贩前去密州板桥、草桥等处货卖”(《宋会要辑稿》)。
板桥镇在一定程度上依旧行使着它的港口作用。
这些少量的民间贸易交往受到了原本无暇顾及港口发展的金朝的欢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1142年(金熙宗皇统二年),金王朝在胶西即原来的板桥镇设立榷场,负责宋金双方海上贸易,与南宋互通有无,双方成交后,南货由马驮陆路北运,北货则装船南运,胶西榷场成为宋金通过海道实现交流的唯一互市市场。
此后数十年,因宋金有时对峙,榷场兴废无常,板桥镇也一度成为金兵的军港码头,但与高丽、日本的贸易往来仍未中断。
古代板桥镇东南濒临唐家湾海口,云溪洞环绕其南,东入唐家湾,“每海水潮汐,如阵马摩叠而来,稍逆云水而西不达,即回而东逝矣”。从板桥镇出发,“控东南海道,风飘信宿可至吴楚”“三日可抵明州定海”,可见其早已是南北往来的天然良港。
一些南宋商人绕过防备严密的宋金边界,从海上走私货物到金朝的山东。
那些边境的官员和大臣、随员们则利用职权,与宋朝商人私相贸易,牟取灰色收入。
邢承恩准备去那里探一下路,看看金国现在的行情,顺便买入大量的药材、肉食和皮货。
丝绸和瓷器在金国卖不动,粮食和兵器是走私的明星产品,邢承恩不知道糖和香水在这里受欢迎吗?
以邢承恩后世对东北人的了解,高度白酒应该是明星产品,所以也准备了一些高度蒸馏酒,总不至于带些酸菜和粉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