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哲学中的人类学的原则》一书里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这个基本思想,在美学论文第三版序言里曾把这个基本思想作了如下的简赅的说明:
他的结论是从费尔巴哈的下面的思想中得出来的,即想象世界仅仅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改造物,而这种改造物是我们的幻想按照我们的愿望而产生的;改造物同现实世界事物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印象比较起来,在强度上是微弱的,在内容上是贫乏的。
‐‐《选集》,上卷,第一四一页
如果用费尔巴哈的术语来翻译这段话,&rdo;想象世界&rdo;包括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乃至于艺术作品,都是人凭想象按照他的愿望所作出的&ldo;改造物&rdo;&rso;,也就是人的&ldo;本质的对象化&rdo;(主观愿望的客观体现),它只能是第二性的,所以比起现实是较微弱和贫乏的。不难看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番话概括了他的基本哲学观点和基本美学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美学上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已经约略介绍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历史背景。现在就可以分别讨论这时期两位主要领导人物的美学思想了。
别林斯基
1.他的思想转变问题
别林斯基(1811‐1848)只活了三十七岁;他的文学活动只有十四年(1834‐1848)的历史,中间有一段所谓&ldo;跟现实妥协&rdo;时期(1837‐1839),由此过渡到四十年代的&rdo;向现实反抗&rdo;时期。所以他的思想发展一般被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信调》(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从前期到后期,别林斯基经历过了很大的转变,这是公认的;关于这个转变的性质和程度,苏联学术界却还有些争论。
普列汉诺夫在《论别林斯基的文学观点》(7)一文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看法。这个看法认为别林斯基在&ldo;跟现实妥协&rdo;时期所受的黑格尔的影响是有害的,使他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只重艺术的形式,但是在&ldo;向现实反抗&rdo;时期,他的美学观点就有&ldo;完全的转变&rdo;。普列汉诺大承认别林斯基早期确实相信过纯艺术论,但并不主张诗只须顾形式而不顾内容,他在早期从黑格尔哲学所吸取的是它的&ldo;绝对理念&rdo;一方面,忽视了它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方面,因此他过分轻视艺术的主观住而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努力寻求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普列汉诺夫把别林斯基所找到的客观规律归纳为五条:(1)诗用形象来思维,应显示而不应论证;(2)诗以真理为对象,它的最高美在真实与单纯,不美化生活;(3)艺术所显示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理念。应具有整一性;(4)理念与形式应互相融合;(5)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应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转变以后,别林斯基逐渐放弃了黑格尔的&ldo;绝对理念&rdo;而转到黑格尔的辩证观点,但是他在早期所定下来的五条客观规律却基本未变,只是对理念的具体性的理解有了重要的改变。从前&ldo;具体的理念&rdo;指&ldo;诗应描写诗人周围现实的合理性&rdo;,而现在它却指&rdo;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rdo;,因此他在晚期看艺术问题已不再从&ldo;绝对理念&rdo;出发,而是从俄国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别林斯基的最明显的转变当然是从坚信纯艺术观转到坚决反对纯艺术观,不过普列汉诺夫却认为他反对纯艺术观的论证没有说服力。但是纯艺术观毕竟被打倒了。
近来苏联学者多半反对普列汉诺夫的看法,我们可选最近一部讨论别林斯基美学最详尽的专著(8)的作者拉弗列茨基为代表,他的基本论点是:&ldo;别林斯基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过在前期他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现实主义,在后期他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现实主义。&rdo;(9)他甚至以为别林斯基早期美学观点&ldo;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是唯心主义的&rdo;(10):&ldo;唯心主义的外壳有时还扼杀现实主义的思想&rdo;(11);&ldo;别林斯基克服唯心主义,自从他开始建立美学时就已开始,自从始终存在于他的美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得到发展时就已开始,从此扩张,后来他就在全部世界观里克服了唯心主义&rdo;.在&ldo;从社会实践去我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rdo;这一点上,他是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走,不过由于当时俄国现实的历史局限,他还不能&rdo;完全达到马克思主义&rdo;(12)。总之,拉弗列茨基企图尽量洗刷别林斯基早期的唯心主义,论证他晚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从而证明他的思想发展是前后融贯的。
从这些分歧的意见可以见出对别林斯基美学观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他的思想转变过程的理解,在阅读别林斯基前后两期的代表论著和衡量上述不同的意见之后,我们觉得别林斯基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这二者之间就有从现实生活出发和从理念或理念的变相出发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早期表现得较尖锐,在后期得到了一些克服。但也不是完全的克服。拉弗列茨基指出别林斯基一开始就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个现实主义倾向起于当时俄国农奴解放运动的客观现实需要,而以果戈理为首的&ldo;自然派&rdo;(即现实主义派)反映当时腐朽社会的作品对这个倾向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唯其如此,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带着很强烈的社会现实色彩,就有意识地要运用文学武器为农奴解放运动服务。例如他在最早的《文学的幻想》就已强调文学不能离开民族土壤,一切最好的作品都&ldo;要在精神和形式上带有它那时代的烙印,并且满足它那时代的要求&rdo;。他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多少是和社会实践观点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社会实践观点在黑格尔的影响之下在早期处于劣势,随着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而日渐发展,后来就处于优势。这是事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不认识到这一方面,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别林斯基美学思想的发展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