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理斯多德也是心理学的祖宗,无论是在《诗学》里还是在《修词学》里,他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心理的分析,特别是考虑重要问题,都从观众心理着眼。上文所介绍的&ldo;净化&rdo;说,&ldo;过失&rdo;说,关于悲剧情节的看法以及关于美感的看法,都足以说明这一点。此外,《诗学》里还有一段专门讨论美,另一段专门讨论喜剧,附带地提到丑,也都是心理分析的范例。这两段虽都是断简零篇,对美学思想的发展史却很重要,所以应该在这里介绍一下。
关于美的一段是在第七章:
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一种秩序,而且还须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一个大小的动物不能美,因为小到无须转睛去看时,就无法把它看清楚;一个太大的东西,例如一千里长的动物,也不能美,因为一眼看不到边,就看不出它的统一和完整。同理,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
这里指出了美的客观标准,同时也指出了这种客观标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密切联系。事物如果要显得美,一方面要靠它本身的特质,一方面也要靠观众的认识能力。
关于喜剧和丑的一段在《诗学》第五章:
喜剧的摹仿列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ldo;较差&rdo;,并非指一般意义的&ldo;坏&rdo;,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虽是又怪又丑,但不至引起痛感。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把&ldo;丑&rdo;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喜剧里不但摹仿的对象丑(人物),而且摹仿的成品(面具)也丑。这种丑的存在却不妨碍人把喜剧作为艺术来欣赏。这事实就引起一些颇难解决的美学问题:丑能否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地位?丑是否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在后来美学中是经常争论的,这里当然不能详谈,只略提&ldo;丑&rdo;这个审美范畴提出的重要性。其次,&ldo;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rdo;这句定义是深刻的。后来许多关于喜剧和滑稽的理论都可以在这句话里找到萌芽(例如康德的乖讹说,柏格荪的机械动作说等)。第三,悲剧定义中着重行动情节,喜剧定义中却着重人物性格的丑陋乖讹,这种分别是正确的、重要的,一般戏剧作品都可以证明。
四亚理斯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亚理斯多德从社会观点看文艺,往往不免流露一些他的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最明显的例子是他所定的悲剧主角的条件之一就是&ldo;享有盛名的境遇很好的人,例如伊底普斯,提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这样家族的名人&rdo;(19)。这就是说,只有上层贵族阶级的人物才可以当悲剧主角。这个思想长久地统治着西方戏剧界。对于过去社会来说,它未始没有片面的真理,因为统治阶级人物有较多的机会去发出社会影响重大的行动。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平凡的事往往是平凡的人所做出来的,所以亚理斯多德的规律就不能适用于近代戏剧小说或电影。
其次,亚理斯多德在《政治学》里所设计的文艺教育,也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一样,只以统治阶级的青年为对象。他特别着重音乐,但是主张儿童只应学会欣赏音乐,却不应自己去演奏,来供旁人娱乐。儿童也应学图画,但是目的不在当画师,只在培养对美的形象的欣赏力以及艺术品收藏家的鉴别力,他认为涉及工匠技艺和劳动,便会降低贵族文化人的身份。他说得很明白:&ldo;我们的教育计划排除关于音乐演奏的职业性的训练以及一切具有职业性的课程&rdo;(20),从此可知,亚理斯多德和柏拉图一样,对于职业性的技艺以及把文艺作为职业性的活动,都是极端轻视的。
第三,最根本的还是亚理斯多德对文艺所采取的观点完全是静观的观点。我们在上文已介绍过他对人类活动的区分以及他把认识或观照看成人生的最高幸福。他不但把认识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完全分开,而且认为实践活动希求达到外在的目的,远不如认识活动那样没有外在的目的,&ldo;无所为而为&rdo;,在平静中欣赏它自身所产生的乐趣。因此,他谈到文艺,也想把它看成只关观照的认识活动,不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希腊人的最高幸福理想是神的生活,而神的活动,据亚理斯多德看,是寂静的,不带动态的。(21)人应该像神一样,从静观默想中得到最高的快乐,艺术也应该表现出神的庄严静穆,才真达到最高的风格。这就是一般批评家们所常说的&ldo;古典的静穆&rdo;。这种静穆理想正是希腊文艺理论与实践都偏重静观的结果,同时也是奴隶主的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亚理斯多德在伦理和艺术两方面部采取了静观的观点,是有历史根源与阶级根源的。苏联美学史家阿斯木斯特别强调亚理斯多德的这一个弱点,认为他把创造和欣赏都看成&ldo;被动的反映&rdo;,而他所定的一些审美的规范也只是&ldo;消费者&rdo;的规范,&ldo;只关心到要遵照它们才能达到美感欣赏或观照的那一类的规则&rdo;(22),除掉&ldo;被动的反映&rdo;一点以外,这话是说得很透辟的。不过侧重静观是过去西方美学思想中一个普遍的长久存在的弱点,直到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里指出静观观点与实践观点的分别和关系之后,实践观点才逐渐在美学界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