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乾隆十三年是公元哪一年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史学研究]《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第一部出书版)》作者:高王凌【完结】

编辑推荐

★《乾隆是十三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王凌教授扛鼎之作

★《乾隆是十三年》清史所三十余年研究成果

★《乾隆是十三年》时代气息人文历史著述

★《乾隆是十三年》这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文化史

内容推荐

乾隆朝历史相当久长,所以不能不作分阶段的研究。本书所述即其第一个阶段,乾隆朝前十三年的历史。当时朝廷如何感受若干现代问题(如人口问题),提出跨时代有创意的发展政策(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一脉相承),如何作出欧洲式的&ldo;现代反应&rdo;(如加强政府),以及打算&ldo;回向三代&rdo;,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都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但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是乾隆初年曾有预言&ldo;十三年必有拂意之事&rdo;,果然这一年就发生了许多不尽人意之事,从家庭到朝廷,从财政到经济,从政治到战争,也连带引发了政策的全面&ldo;收敛&rdo;,好像许多事都做错了,俨然成了一个失败的记录。检讨这些,也是本书的内容之一。可以说,此书为大家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乾隆。

作者简介

高王凌,男,1950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家。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多处大学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曾任路思(ce)基金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获福特(ford)基金会资助,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及相关的的历史问题。曾出版《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租佃制度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ldo;反行为&rdo;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思想史丛书)

=================

导读:秦晖论《乾隆十三年》

今年夏季雨水特别多,继一场特大暴雨之后(各位还记得那场大雨吗),7月28日,在一个依然预报有大雨的日子里(结果没下),&ldo;凤凰&rdo;借助万圣的宝地,组织了一个读书会,专门讨论《乾隆十三年》。

这次访谈的内容,迟迟才能发表。

依稀记得,嘉宾秦晖对小书说了不少好话,也有若干批评。

当他被问到对黄仁宇的看法时,秦晖说,黄仁宇当然也很伟大,&ldo;其实我倒觉得王凌兄的水平要比黄仁宇的水平要高&rdo;……

这真使我吃了一惊。

从未敢想,也想不到也。

几位嘉宾最主要的批评,好像不是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而是我认为传统政治并不是&ldo;专制&rdo;的说法。我想,一定有很多很多人都不能认同我的说法。这多少有一点遗憾。

因为&ldo;专制&rdo;云云,在我看来,不过是历史上某些人给中国传统扣上的一顶大帽子,目的即要你自始就抬不起头来,与西方政治不能站在一个&ldo;对等地位&rdo;,就要起这么一个作用的。

诸位以为?

一、楔子

1初意十三年必有拂意之事

大清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西元1735年10月7日,在历史上也许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虽然民间流传着有关皇上(庙号世宗,谥宪皇帝)的各种流言蜚语,如弑父、夺嫡、杀弟、逼母,却与百姓日常生活无大关联。对雍正行政的&ldo;苛严&rdo;,大家也逐渐习惯,甚至找出了应对的办法。尽管受害者颇有怨言,批评声此起彼伏,但也有几分谅解,如吏治整饰的成效,为有目共睹。

说它平常,是这天侵晨,皇帝还依然上朝。但到深夜&ldo;漏将二鼓&rdo;,&ldo;忽闻宣召甚急&rdo;。大学士张廷玉趋至圆明园,&ldo;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rdo;。其时皇上已然昏迷,至子时,&ldo;龙驭上宾矣&rdo;。另一大学士鄂尔泰&ldo;深夜无马,骑煤驴而奔,拥今上登极。宿禁中七昼夜始出&rdo;,其中三日夜未进粒食。那几日间,正不知有多少的混乱、惶惧、无措,和料想不到的事情,都被遮盖了起来。

匆遽之中,诸王、大臣寻出雍正元年所封密函,拥皇四子弘历即位,改号乾隆。当时又有几人能够想到,他竟统治了中国六十四年之久(包括太上皇四年),方于八十九岁高龄驾崩(庙号高宗,谥纯皇帝)。

他名正言顺的即位了。像是一个&ldo;大少&rdo;,万贯家财的年轻继承人。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他继承的是一个&ldo;帝国&rdo;,手里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施展开来,似乎又是那样老练,与二十五岁的年龄不符。大行皇帝《遗诏》里的一句话,&ldo;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rdo;,就像一个预言,更像一个即将来临的前景,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历史上,无论是一个新朝代的产生,还是一个新君的即位,大都不免发生一些变故。无论怎样讲求&ldo;以孝治国&rdo;,新的政策,新的政治风尚,总是要出现的。他却注定要给历史打下深深的个人印记。而且,有证据表明,他多少是有意识地这样做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