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以电脑细查凡四千万字的&lso;二十五史&rso;,我们也找不出中国历史上有&lso;和平统一&rso;的先例。试问我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不是枪杆打下来的呢?──刘邦叫做&lso;马上得之&rso;;毛泽东叫做&lso;枪杆子出政权&rso;。
孙中山先生原来也不相信&lso;和平&rso;可以&lso;统一&rso;。所以他晚年一直在搞他底毫无希望的&lso;北伐&rso;;与陈炯明弄翻了,他由于中山坚持&lso;北伐&rso;,并力主参加军阀混战而起。他的&lso;遗教&rso;上也分明指出统一中国必须通过一段&lso;军政时期&rso;。
不幸,此时蜗居广州的孙大元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大元帅府设在广州的士敏土厂;可是他大元帅的命令却不出厂门。那时帮他赶走陈炯明的原是外省&lso;来粤就食&rso;的流亡小军阀,如来自云南的杨希闵、范石生;来自广西的刘震寰、沈鸿英;乃至中山的老同志在母省湖南政争失败的谭延闿、程潜和他们的湘军……,甚至中山的老班底、蒋介石的老上司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等等,都是一批不折不扣的旧军阀。他们来粤就食扰民是真,拥孙革命是假。他们就地征税征捐,包烟包赌包娼,大发横财,孙大元帅也分不到一文,但是他们都是大元帅的部下。当他们弄得天怒人怨,广东老百姓至忍无可忍之时,大元帅还要替这些小军阀背黑锅呢。所以,在那一段&lso;做广东人的悲哀&rso;时代,真正能为&lso;本省人&rso;说话的,反而是那些主张&lso;粤人治粤&rso;的陈炯明、陈廉伯(广州商团总办)等反革命的&lso;叛徒&rso;。──孙中山先生虽然说得满口的广东话,对当地广东老百姓来说,他所搞的却是一种令本省人不能睡觉的&lso;外来政权&rso;啊。──所以那时广东省内真正的黎民百姓实在厌死了孙中山,就是因为中山好大喜功,召来了无数省内省外的虾兵蟹将,把广东弄得乌烟瘴气的缘故。──笔者作此大不韪之言,深知两党史家都会口诛笔伐的。但是执简而往者总应以史实为根据嘛。
中山那时为南方小军阀搞得走投无路,乃玩个新花样搞&lso;联俄容共&rso;。可是俄岂好联?共岂易容哉?此事非本篇主旨,容另论之。中山其后不得已只好放弃&lso;北伐&rso;,转而于一九二四年秋,接受北方三大军阀(段、张、冯)的联合请柬,北上首都去搞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lso;和平统一&rso;未成,却于翌年三月赍志以殁。
可是话说回头,中山如不北上而病死首都,则广东的政局便不能发生后来的蒋氏独裁,江浙帮回潮的局面。盖中山如仍健在广州,则蒋介石这位宁波佬要想一口气赶走三位&lso;本省元老&rso;(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实不可能也。蒋氏后来之能扶摇直上者,成败之鉴,关键在中山之短命也。──中山一死,介石才能抓住军权不放。终能扫平东江、清除杨刘、放逐许氏、逼走汪胡、压抑共党、联络李白(新桂系)而统一两广。有两广地盘与实力作底子,搞出真正的&lso;一国两府&rso;,然后&lso;革命军&rso;的蒋总司令才能北伐中原,和&lso;安国军&rso;的张总司令,一决雌雄。直至张老帅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在皇姑屯被炸身死,中华民国的&lso;北京政府&rso;也正式关门之后,南京的&lso;国民政府&rso;始被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一致承认为中国的合法政府,才结束了那历时十六年的军阀混战之局。(见&lso;图四&rso;)
以上的四个圆圈的图解,目的只是把袁世凯死后,南北军阀十多年的&lso;混战&rso;清理出点眉目,找出点系统,让一般读者和本科学生不致因&lso;混战&rso;两字便对军阀时期这段历史,望而却步就是了。所以这看图识字的方法对研究&lso;军阀史&rso;只是个起步,虽然这个起步的知识,对许多非专业人士,甚或中学文史老师作为班上文史教材,已经很&lso;够&rso;了。我所教过的美国&lso;在职训练&rso;课程中的大批中学老师,便很诚恳的向我说过,有的还备有礼品相赠呢。
但是这&lso;起步&rso;对求知欲旺盛,有更上层楼愿望的读者和听众,就应该另有阶梯,循序渐进。这就是我想进一步浅介的&lso;四方&rso;图表了。
在国外大学里教授中国近代、现代、当代中国史,其最难讲授的一段,我个人的经验,是莫过于中华民国初年,军阀时期那一阶段了。这一阶段的中国史是一段军阀混战史,而军阀又分&lso;皖系&rso;(安福系)、&lso;直系&rso;、&lso;奉系&rso;、&lso;桂系&rso;和有实无名的&lso;滇系&rso;、&lso;粤系&rso;,另外还有无数其他的小集团、小派系。
各系军阀之外,帮凶文人还组织了一些政客的小集团,什么&lso;研究系&rso;、&lso;交通系&rso;、&lso;政学系&rso;等等数不清的帮派;有的还挂着政党的招牌,从事政治活动。真是系类纷繁,莫衷一是。──他们打起仗来,又是什么&lso;护国&rso;、&lso;护法&rso;、&lso;直皖&rso;、&lso;直奉&rso;、&lso;定桂&rso;、&lso;援鄂&rso;……,打仗的将军们,又有什么绿林大学毕业、倒戈将军出身等等……,总之,一个历史家要把这文武各系的来龙去脉,抽丝剥茧,弄出个头绪,真谈何容易。再要把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向你课室里一大群青年学生讲解清楚,那就难上加难了。你的学生如果再是对中国甚或东亚都一无所知的五色洋人,那几乎就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