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朱元璋对老四分封的士卒其实一点都不多。
雁门之南,太原其都会也,表里山河,建立晋国。
兼殽陇之险,周秦都圻之地,牧坰之野,直走金城,以西安为中心,建立秦国。
秦晋二王的护卫兵可达到万人往上,比朱棣三千人要强硬很多。
所以朱元璋很纳闷,为啥老四成功了!
老二老三都没成功,难不成他们也早亡了?
朱允炆二十一岁登基,朱元璋觉得岁数够了。
至少要比后面继位的好几个皇帝岁数都大,他能够独立处理朝政,用不着什么权臣。
许多主意都能自己拿。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
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朱元璋叹了口气。
看样子自己因为长子暴病而亡,再培养一個继承人也没有多少心气了。
所以这个孩子是可以安全继承皇位的保证,但没有当皇帝的本事。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关心他祖父的高压行政措施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完蛋。”
朱元璋才把他大儿子朱标的这种错误认知给摆正过来。
现在他孙子也是被这帮儒家所言的给带歪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险恶用心。
许多儒士自己个都不相信能办到那种仁政,却认为只要皇帝这么办,天下就会按照儒家设想的那样延续下去。
当皇帝是要驯服这帮读书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他们驯服,成为他们的工具。
朱元璋认为朱允炆一定是把自己的话给当做耳旁风,认为那些读书人说的话才是真言。
王布犁听着朱元璋长叹一口气,也明白他对于那些儒家子弟的失望。
这帮读书人嘴上说着忠君的话,干的却不是忠君的事。
当然了,王布犁认为朱元璋想要底下人百分百都忠诚于简直是痴人说梦。
朱元璋发现朱允炆这个好孙子,完全是被那些儒家的夸讲给迷惑住了。
他们说这位皇帝又是孝子,又是仁君,称之为遵循儒士劝告和缓和明太祖苛烈行政的一位完美无缺的人物。
他娘的。
朱元璋愤愤的拍了下扶手,这帮狗日的读书人果然是想要借助建文帝的手,来反对咱制定下来的政策。
王布犁余光瞥了朱元璋一眼,果然如此。
朱元璋对于任用读书人当官后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这也是导致了在他临死前搞了南北榜案件,用来打压遍布朝堂的南人,结果等他一死,新帝周遭全都是读书人。
齐泰、黄子澄二人皆是朱元璋担任过很多官职,而且黄子澄是会元,又考中了探花。
同样齐泰也是解元,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这个人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
年轻的时候是读书种子,年纪大了是儒家的代表,顺理成章就被建文帝给聘任了。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