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君心难测,王布犁觉得老朱是有点敏感心里的,还是不要轻易触碰的好。
于是在一帮人的恭贺声当中,站在城门楼子上的朱元璋很是感慨。
颇有一种让小朱同志瞧瞧,这是朕给你打下来的天下一个神情,今后好好干,全都是留给你的。
朱标虽然没少出席重要场合,但他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仪式嘛,总是奔着加重皇权的方向去。
朱元璋是很喜欢这种仪式感的,用来加强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威。
甚至要在今年要建造各种用于祭祀的社稷、日、月坛等建筑物,以此来表示自己是替天牧民的情况。
大殿之内,众人又举起酒杯为朱元璋祝贺。
朱元璋很高兴,对于大明的祝贺比他过生日对他的祝贺要强上许多。
本来想要搞个蛋糕庆祝大明十岁了,但是朱元璋又拒绝了。
因为蛋糕上的文字意义不同了,代表着大明疆土。
如何能分润给其余人吃,岂不是搞坏了风气?
容易让人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朱元璋是很注重这方面的细节。
帝权本质是家族统治,是一个家族统治天下所有家族。
它对权力的认识,不基于公信,而基于血液。
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才可分享权力。
所以,“异姓王”必为刘邦所灭,顶层勋贵等不容于朱元璋。
不管他们共同经历过怎样的患难,又曾如何以兄弟相称。
当老朱的屁股坐上那个唯一的位置后,曾经就只能是曾经。
一切都要看向现在。
而对于帝王而言,血脉则决定一切。
倘非来自直系亲属,必然会遭到排异。
自秦起,帝权是同一性质,但朝代之建立,则各有不同。
大秦帝国的诞生是列国长期争霸、强者胜出的结果。
晋、隋、唐、宋属于另一种模式。
由旧政权内部的大贵族、军阀等强力人物,以政变或反叛方式夺得权力。
元、清帝国则是外部强大军事入侵致使中原汉族政权解体“亡国”,而形成的异族统治。
除此以外,只有汉、明两朝是经过农民起义的长期战争,由“匹夫起事”造就的国家。
新政权完全是“匹夫”赤手空拳打下来,无人先窃威柄。
刘邦、朱元璋领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地历史地形成的。
汉、明两代天下未定之际,群雄并起,英才辈出,“起事”者共同组成一个新势力。
虽然内部有主从之分后为君臣关系,但并不是集团领袖一人独享威望。
相反。
新势力许多成员都兼有英雄般声誉、重大功勋、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资本。
所谓“功高震主”者大有人在。
打天下的任务一旦结束,马上都面临豪强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
如何使权力集中并将它真正巩固起来,是开国者需要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