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山匪路霸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草庙沟(3)

草庙沟的挑夫们经常是集群而行,他们人手一杆搭拄。这个支撑扁担以便行路换肩歇脚的器械,其上端做成元宝形以便于搁置扁担体,倘逢着强人,那元宝形的搭拄头便是锤击的重型武器,而搭拄扎地的那一头又正是一柄钢锥!他们出一趟远门,至少要带三板子麻鞋。一板子麻鞋十双,穿破了的也只能挂在路边树上。这是一种职业道德,后来人如果鞋子坏了,可从路边捡破鞋修补,如果谁把穿坏的鞋子扔到沟里,就被同行视为无德。贩挑行里有一句行话:&ldo;不留烂鞋的人无后。&rdo;从东秦岭商县出蓝关古道入秦川的贩挑们,麻鞋缠子裹脚腿,这是形象特点。他们不穿袜子,只用裹脚布,逢溪涉水那么哗哩哗啦就过去了。所谓&ldo;三十里崂峪走一天,四十里猫沟一袋烟,七十里会峪脚不干!&rdo;再难的山路鸟道,再多的溪涧沟河,唯有麻鞋缠子裹脚可以对付,除此而外布鞋皮鞋木鞋铁鞋统统不管用。所谓缠子就是裹腿布,勒紧小腿长途跋涉不肿脚,腿肚子上不出&ldo;蚯蚓蔓子&rdo;。因此关中道里的人一见贩挑队过来就说:&ldo;看人别看腿,看腿商州鬼。&rdo;受辱也罢,挨骂也罢,贩挑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沿途顺便捎些小杂货走州过县就赚钱,南盐北醋西辣子,河南人爱吃豆芽子。

他们行走在老河口的官路上,攀登在东秦岭的山阴道里。贩挑们闪着软溜溜的扁担,统一着扁担的方向和姿势,合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桑木扁担两头翘,

宁挑担子不坐轿。

谁家女子脸儿白,

随我回到乱石窖。

乱石窖里石头多,

砌个圈儿来做窝。

窝里下了两颗蛋,

孵出一对庄稼汉。

庄稼汉、怕婆娘,

一根扁担走南阳。

南阳有个寺坡子,

住了一窝姑姑子。

……

却说老贩挑护送着女儿十八娃继续在草庙沟里行走。出了槲叶林是苇子岔,女儿还说想尿尿。爹望一眼这沟道儿两边密密麻麻的苇子,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就依旧说:&ldo;到庙上了着。&rdo;女儿十八岁了,为父的也六十有二。多亏一辈子打贩挑,练就一副好腿脚,乱石窖一路下来,挑着担儿,又过坎涉涧的,还得搀扶着女儿。女儿虽有六个月的身孕,却腰身不笨腿脚不肿,只是路走长了气喘。女儿拄着竹杖,肩上背了娘的蓝花包袱,包袱里有一件娘给的八幅子罗裙,罗裙里裹着一对老派的蒜苔形银手镯。银手镯是成婚的时候夫家给取的,八幅子罗裙隐藏着娘给一个人的承诺。这罗裙虽说放置得久了,可娘说黑来上了炕穿着舒坦。州川人没有睡觉穿裤衩子的习惯。

为父的还挑着他的桑木扁担,只是没有分量。一斗黄豆装在麻布袋里,他把它拴在扁担中间,然后一只肘子压了扁担前半部,后半截就高高地翘着,黄豆布袋就多一半搁在他的后肩上。是娘执意要给十八娃拿上这黄豆的,她说这黄豆做成钱钱饭补胎顶好。

此前,夫家派了兜夫来抬,被老贩挑打发回去了,说是让怀孕的女儿坐兜子他不放心。所谓的兜子,就是两根竹竿中间绑了一个布兜子,布兜子下拴一块踏板子,被抬的人坐在上边,说软不软说硬不硬闪闪晃晃,看着堂皇坐着趔趄。再说老贩挑也不放心那两个冒失鬼:一个是扛活的海鱼儿,一个是名叫镢头的小叔子老三。

这州川里的老亲家,正是方圆有名的孙老者。孙老者叫孙法海,光绪年间在县衙里执过水火棍,识得几条大清律,有点小脾气做事却还公正。民国初地方行政沿用晚清旧制,官吏、衙役依袭陈规。地处东秦岭的商县仍然作为直隶州之所在,行政机构设了三班八房。三班是快班、壮班、皂班。快、壮二班专司缉盗剿匪传唤诉讼,皂班主管牢狱。各班设正、副、代、小四个班头,分别按里甲划片兼收田赋催办承差各有一份额外收入。班头俗称贯爷,通常人叫大贯爷、二贯爷、三贯爷、四贯爷。每个贯爷管八十名专职差役,另有百十人的临时伙计供随时差遣。八房即户房、工房、柬房、南北刑房、兵房、礼房、官吏房及仓房,每房工事十一人,月薪俸八块银元。每房有房头三人,人称大案爷、二案爷、三案爷,每位案爷手下有无薪俸的雇员和学徒八十人。全县十六里,户房收八个里的田赋,其余房各收一里田赋,田赋是肥差,户房不能独吞。三班贯爷从田赋上拿的只是&ldo;催收&rdo;钱,而八房案爷才是田赋的专管者。八房案爷工役的薪水,每逢年节由案爷将各项陋规收入列单集中分配。

民国初建,延聘晚清旧人,孙法海被聘为快班大贯爷,水火棍只偶尔用来杖责种烟贩毒之人。出门办案则执佩腰刀,肩挎一只布袋,布袋里装二升麸皮,麸皮里埋着铁绳,铁绳埋在麸皮里一是不锈二是不响。那时候逮住人犯,就一条铁绳拴了脖子由差役牵着,这一是防逃二是示众。民国初年兵乱政浊,八年里平均一个县知事坐官九个半月。因看不惯官府腐恶,又不忍残害乡里,孙法海就辞职归田。归田了却不种田,他被推为下州川里长,前清时叫里正,民国了叫里长。又因不堪匪患罢里回乡,却被推为甲脚,民国初期的基层政权承袭晚清设里甲制度,里长甲脚管理着黎民百姓。再后来,不知是牛年马月,县知事改叫县长,里长改叫保长,甲脚改叫乡约。孙法海在乡里行走办事,给人合辙解疙瘩,正直公道,在州川颇有名望,不到五十岁就被人称作孙老者。他的信条是见姻缘说合,见冤家说散。他靠执水火棍的俸禄和当大贯爷的积蓄,置有一面坡地几亩水田,圈里养有两头黄牛一头母猪,在场房边又开了一间染坊,小日子虽不宽裕,却也荒春上不借粮红白大事不背债。孙老者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火镰、二儿子锛子、三儿子镢头、四儿子擀杖。四个儿子就像家织机上的老粗布,疙疙瘩瘩不平整却还结实好用。孙老者再说也是住过衙门的,&ldo;反正&rdo;后又成民国人士,他幼年读过私塾,知孔孟,通文墨,所以内心深处有对儿子们的另一番寄意,他给四个儿子取的官号依次就叫:承礼、取仁、兴让、文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