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佛法修学概要20 > 60 3940集 期中座谈7研讨(第4页)

60 3940集 期中座谈7研讨(第4页)

我们看解脱道,那么解脱道是我们从一个好人,比方说安乐道我们修成一个好人,那么你要成为一个道人的时候,你从哪儿开始的?就是从修解脱道开始,所有解脱道使我们分清你是个好人还是一个道人的一个分水岭。那么解脱道一般我们把它称为小乘,它主要是修声闻、缘觉这个两种。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空、偏空、灭色取空)——思维苦谛、调伏妄想

☆处理业力(调伏力)——干扰降最低

那么声闻乘主要是修四谛苦集灭道,那么再苦集灭道之中,我们要重在观苦,要修道。那么在十二因缘里面,我们要注意的有三个:一个受,一个是爱,一个是取,所以我们要通过思维苦谛来调伏我们的妄想,所以我们修解脱道主要是通过空观来对治我们的妄想。让我们临终的时候,这个干扰降到最低。因为我们临终的时候,无始劫来的妄想会干扰我们。人家说腊月三十算总帐,一个是业力的总账,还有就是我们妄想的总账。所以我们通过修空观,知道一切无常、一切无我,那么这样我们就能够离相,不受这些外相的干扰,把外在的干扰把它降到最低,把内心的妄想也把他调到最低,这样确保我们临终的正念。所以修解脱道那个时候因为修空观了,所以那个时候已经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一种无相修,一种离相的修行。所以这个呢,是我们修解脱道它修什么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

3、菩萨道(实相,…)——菩萨乘(大乘)——六度万行(自利与利他)

他们到了更高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大乘,所以大乘所要修行的重点,就是我们要行菩萨道要修菩萨道,就是菩萨乘。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空、法空、俱空)

菩萨道是一种实相修,无相无不相。它即要离相,又要借相,所以那个时候他呢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不一样了,他不受这个外在的一切的外相的影响。他知道这个外在一切都是虚妄的,而我们的内心那个本来面目是常住,是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所以这个我们要从本性乘性起修。现在我们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修六度万行,要用智慧来修布施、来修禅定,修一切一切的六度万行,这个时候他就有一种我空、法空、俱空的智慧。

第一、圣道门:1、一心万行(称性起修)2、万行一心(全修在性)

当然这个里面修学菩萨道,我们可以分两块来看一个比方说修圣道门。修圣道门:一个是一心万行。就是我们安住在我们不动的心性上面来地修,由一心开出万行,然后万行一心,因为你所有的行都是因为你的心所开显出来的,所以你还要把整个修行的万行归于自己的一心,本来清净的一心之中,所以叫一心万行,这个称性起修。那么万行一心,这个全修在性。

第二、安住真如

第三、净土门(一心归命):1、佛力顺从(能应)。2、自力观照(能感)。

那我们净土门,净土门它的核心是什么?叫一心归命,就是归命佛号,随顺本愿。那么这个里面一个叫佛力顺从,这个是能应的;然后也有自力观照,这是能感的。

☆纲要:

第一、信愿行三资粮。

第二、正助杂三行:

1、专依净土经论而修为正行。

2、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正行中之助行(称名为正行之正行)。3、修于一切诸善万行为杂行。

第三、当修三福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修信愿行三资粮,通过正助杂三行,那么修行三福来积累我们净土的资粮,来让我们临终能够往生西方净土。不管是修圣道门,还是修净土门,它都是需要安住真如,从真如出发,再回到真如。

所以修菩萨乘我们这里有一个结归一佛乘的内容,我们上堂课曾经给大家提到的,所以我们从前面修行看发心、正见这个是理观的部分。修行这个是事修的部分,我们建立了正确的理观,让我们安住真如,安住心性,来趋于佛号、趋于净土、趋于菩提,就是引导佛号,引导我们引向佛道,引导我们到菩提那边去,那么通过这个我们来修行五乘法门。那么修行五乘法门以后,理观来称性起修,然后呢,我们要全修在性,就是会归到我们一念心性,所以我们是从理观到事修,然后再回到一个理观,就是回到我们的一念心性,所以最终一切一切就是从一念心性发心,正见、修行,然后我们还要回到我们的一念心性。所以整个的《佛法修学概要》,他这个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我们一念心性而展开的,那么通过我们的发心、正见、修行,那么我们会证到什么果呢?那么这个就是证果的内容。

(四)证果(果地)

那么通过我们的发心、正见、修行,那么我们会证到什么果呢?那么这个就是正果的内容。正果,因为你处在不同的层次,你修不同的道,因地种什么种,那么你果地就得什么果。所以我们正果这个里面,就是在三十九讲、在四十讲讲,那么师父首先就是从两个大的方面给我们进行讲述的,一个是总说一个是别说。

1、总说

那么总说呢其实说两点,一个是菩提,一个是涅槃:

那么在菩提呢,我们都知道菩提就是觉悟了,那么这个觉悟呢,实际上它是一种无漏智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师父跟我们说了,就是让我了解两种智慧。一种实智也就是根本智,还有一种是权智,也叫后得智。那么这个实智呢,实际上就是一种空观了。就是我们要先来观照我们的本体,知道我们这个本体,就是知真本有。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叫知真本有,这个我们根本智它是如如不动的,是佛众生都同样具足的。

那么权智它是后得智,这个实际上是借相是个假观,我们如何依照这个法的作用来发挥它的妙用。比如来清净我们的内心对不对?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两种智慧,一种实智,一种权智,实智是根本智,权智是后得智,前面是从本体上来说的我们的一念心性。第二个是从我们的权智就是从它的作用上面来讲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个。

那么涅槃呢,它从两个层面去看,就是因地来说,涅槃它的断除烦恼,那么果地呢,它能够了脱生死,那么这个涅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它是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这个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念心性所展现的境界,所以我们这个菩提涅槃,实际上最终还是会归到我们的一念心性之中,会归到我们的那个本来面目的那个样子之中。我们本来是清净的,因为迷惑了,那么我现在通过修行再回到那个家,也就是师父一直所说的把心带回家。

这个涅槃呢,其实有三种涅槃,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是无余依涅槃,还有一个是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呢,这个实际上已经是菩萨乘的那个涅槃了,这个是比较高层次的,就是菩萨乘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要广度众生吗?要积累成佛的资粮,所以菩萨的发心跟有余依无余依的那种二乘的阿罗汉的发心是不一样的,这个是一个总说。

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要知道,菩提智慧这个是不能分享的,但涅槃的福德这个是可以分享的。所以我们虽然都具有佛陀的这种本来亲近的这种面目,但是这种菩提涅槃要通过我们自己智慧的开显才能够显现,这个佛陀不好直接送给你,这个是总说,就是我们证果是为了证到菩提涅槃,会归到我们自己的本来一心,开显我们的本来清净的心性,本来具足的心性。

2、别说

别说这个里面就是因为修行的果位的不同,分了三个,一个是声闻果,一个是缘觉果,一个是菩萨果。那么声闻果呢,它实际上分四种果位,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了,一个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须陀洹果,它叫七来,七次往返,预计,那么它呢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道共戒,这个师父讲了一个例子就是,证到须陀洹果的人,即使他再来的世间,比如他以前是持不杀生戒的,那个时候你即使叫他再杀生,他宁舍生命这个是绝对不会做的,这道共戒,他形成这种坚定的道共戒了,所以它这个的须陀洹果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色。

那么第二个呢,叫斯陀含果就是一来他只来这个欲界一次啦。阿那含果是三国,它不来欲界,就不来这个欲界受生了,那么第四果,就是阿罗汉果,那么阿罗汉呢,当然又分三种,一种是叫慧解脱,一种是俱解脱,还有说是无碍解脱啊,这个有三种不同层次的,但是他们都是证的圣果的。

第二个果位呢,是缘觉果位,他一个是有学位,因为缘觉果位呢,它不像那个声闻果他还分四个层次,他这个就是要么觉悟要么就不觉悟,他这个是没什么学位而言的,那么这个呢无学位,就是辟之佛果,辟之佛果有两种,一种是缘觉,一种独觉,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成就的,那么独觉是生在无佛之时,悟那个落花流水啊,自觉的自己开悟的,所以这个呢是缘觉乘,这个也是,就是修这个二乘的人所证得的两种果。

那么我们修菩萨乘的修大乘的,这个就是得到菩提果,那么这个菩提果这个里面就是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一个就有五十二个位次,还有一个就是天台宗的六即佛,这个也是不同的位次,就是菩萨乘,他也有一个位次的。

那个五十二个位次呢,我们不详细谈了就给大家稍微讲一下,一个是十信,十信位,这个是顺从了,这个时候其实还是个凡夫,但是已经开始了,开始就是走向,就是说开始顺从这个佛陀说的道义了。他虽然就是说,他不一定能够,那时还没证到,也不一定非常了解,但是他开始信了,就是你说的我都信,所以这个是十信位,这个顺从佛说的法义。那么十住位,那么这个他也开始思维开始理观了,也开始有智慧的观照了,他不仅是信了,他有着智慧的观照在里面了。那么十行这个他也开始历练了,历练就是通过理观的智慧的观照,那么他也在生活中历练,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来历练。那么在下面就是十回向,十回向就是通过调整,就是有时候表示进进退退,或者有时候他通过自己这种调整是十回向来回事向理,对吧,那么通过这三种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十回向以后就进入十地,就是初地以上,这个其实就是,初地以上这个己经是非常高的一种果位了,那么在往上有等觉还有就是妙觉,妙觉就是说已经圆满了,这个是有五十二个位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