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琳琅游戏视频 > 第142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第1页)

第142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第1页)

2032年1月20日,白天平均气温6摄氏度。一大早一凡便像往常一样,迎着东方破晓而出的红日打了一通拳法。现在一凡的拳法已不算单纯的李氏古拳法了,经改良融合了太极和扶苏门的部分拳法精髓,变相成了一套新拳法,一凡称之为“中原乔家拳”,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理念。

上午九点便是万众瞩目的清华母校演讲了。今天陪同一凡前去的为郭子、小妹夫妇二人,老田,二妹,艾璠,柯柯等。月儿和表姐在家照顾孕妇紫霞还有几个孩子。

一凡身穿中山装,脚穿金猴皮鞋(创建于1951年,山东威海品牌。金猴皮鞋作为国内军用皮鞋生产商之一,品质优秀,正装皮鞋包括牛津鞋和德比鞋,采用头层牛皮制作,内里为猪皮,鞋底采用耐磨橡胶)。寸头发型的他更显得干净利落,简约而帅气。

郭子驾车载着众人到清大附近时时间刚刚过八点。远远地大家便看到了清大的清华大学的主校门(东南门)。东南门也称为东门。东南门位于校园的东南边,是学校的主要入口,行人、机动车可以全天通行。门外的校牌于2000年建成,并与去年4月修复一新,其形似一枚立于草坪之上的“校徽”,两面分别刻有清华大学校名和校训字样,风格朴素大方,与周围景观环境高度协调。

清华大学的主校门经历了多次变迁。最早的校门建于1911年,位于校园南部,被称为“二校门”。二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二校门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清华大学的象征。

除了主校门,清华大学还有其他几个校门:

西门:行人可全天通行,机动车有证车辆可在特定时间段通行。

南门:行人、机动车可全天通行。

东三门:2018年新建,行人、机动车(有证车辆)可在特定时间段通行。

东北门:行人、机动车(有证车辆)可全天通行。

北门:行人可全天通行。

西北门:行人、机动车(有证车辆)可全天通行。

西南门:行人、机动车(有证车辆)可全天通行。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名片,是其办学的永恒追求。一所学校应有自己的校训,是有自己特色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代表,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内核体现。校训虽言简意赅,其意却质朴深邃,往往会伴随并影响学子们的一生。

校训(这不仅大学有,许多中小学也有)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治学风格、文化传统的高度概括。中国近代自开始创办大学以来,产生了许多校训,大学的校训有一个演进的历程。

中国大学之有校训,始自清末。中国大学开始重视校训建设,是在民国时期。有人说最早确立校训的学校之一是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1909年颁布了“勤,俭,敬,信”四字校训。在中华民国时期,大学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不少大学都有了自己的校训,且各有风格、各具特色。其中,如1914年,北洋大学由校长赵开麟提出“实事求是”为校训。1915年,纪念复旦大学建校十周年时马相伯校长选定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24年,孙中山为中山大学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是在1939年5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发出代电:“各级学校校训,经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总裁建议规定为‘礼、义、廉、耻’四字,兹颁发遵照悬挂。”之后,各高校校训出现一统。但仍有学校坚持自己的校训,如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学,很多高校将原有的校训看作是旧意识、旧观念,已不再适合于新的时代,老校训有的被偃旗息鼓,有的被批判而停用。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高校都没有制定新的校训,但也不提校训,只讲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以致50、60年代的学生不知有校训。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教育逐渐走上轨道,开始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不少高校出现了校训。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以高校自主办学的改革,许多高校重新明确了校训,或者是恢复原有校训、或是提出了新的校训。基本上各个学校都有了校训,且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校训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一,精炼的校训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治学精神,以及信仰追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反映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及凝结着学校的风格特色、精神文化和传统。其二,校训的变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历史。如果对我国各个大学的校训加以比较研究,应是很有趣味的事;世界上各国大学的校训更是多姿多彩,对其校训加以研究,也是一个“比较文化”。

例如,一个学校的校训演进变化可以反映学校发展的历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提出“诚实、勤勉、勇敢、亲爱”的校训。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范源廉1924年为毕业同学题词“以身作则”被学校师生奉为校训。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被迫西迁,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合组为西北联合大学,确定了“公,诚,勤,朴”的校训。1949年以后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没有再用校训,直至1996年学校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新的校训。

更为典型的是交通大学。1921年,中华民国交通部所属的三所学校:南洋公学(即后来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即后来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前身)、铁路管理传习所(即后来的北京交通管理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合并为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在初创时期的1909年正式颁布过“勤,俭,敬,信”四字校训,之后变成“精勤,敦笃,果毅,忠恕”八字,到1937年又演变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十六字校训了。(也有人认为是先有十六字校训,然后精炼为八字校训。)后来,各地的交通大学校训又有变化,如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新校训。1992年,西安交通大学以“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为校训;在2005年,学校决定恢复起用了1937年的校训,复将“爱国爱校”等十六个字作为交大的校风。而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曾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现为“知行”。

虽然许多学校的校训是各具千秋,但是有些学校的校训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没有继承性外,还有不少学校的校训比较雷同缺乏个性特色。有的学校校训出自《论语》、《礼记?中庸》等,如:复旦大学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有的学校的校训与自身特色有关,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中国海洋大学是“海纳百川,至人至德”,以及国家会计学院是“不作假账”。有的学校的校训和校风、学风混为一谈,如:有的大学是“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团结,求是,严谨,创新”,而抗大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是校风,不能算是校训。然而,有的学校至今没有校训,如:北京大学的校训始终没有明确,据说校训是“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曾经是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及是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张亨嘉提出的“为国求学,努力自爱”。没有公认一致的校训,这是北大的一个遗憾。有北大的朋友戏称:没有校训就是最好的校训,或许也反映出北大的一个特点。

清华应该感到庆幸,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自建校初期确定为校训后始终如一,百年来没有变化。清华的校训是独具特色的,可以说是最好的。清华校训内涵博大精深,是清华的精神,很多人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成为中国着名高等学府。百余年来,从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到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从探索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大学,历经世纪风云变幻、办学之路起伏,清华师生始终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自励、自勉、自觉、自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思想。《周易》表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并引申出人生哲理;尤其研究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认为天顺日月、地生万物、人有意识,追求“天人合一”,及至后世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周易》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在《易传?象传》中,诠释卦辞“乾”时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诠释卦辞“坤”时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关于乾(天)与坤(地),在《易传?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认为乾(天)之所以伟大,在于万物赖之而始;坤(地)之所以至上,在于万物赖之以生。乾与坤的关系是“统天”与“顺承天”,是阳与阴、刚健与柔顺的关系,并且是以刚健为主,柔顺相辅,阳阴互补,“刚柔,相济”。乾与坤二者,须保持高度的和谐均衡,故《易传?彖传》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即天地乾坤间万物始于异而终于和,遂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1)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指天的运行,或天运行之规律。“健”即刚健不屈,运行不止。其意为:天时四季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推进,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天体运行是不受人世间的兴衰治乱的影响,按自身的规律永恒不止地行进。因此,将刚健有力视为“天”的高尚品格。《易传?乾文言》盛赞这种品格:“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然“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具有刚健的高尚品格,因此企盼“天人合一”。人要像苍天运行那样,刚健不已,百折而不回。“自强不息”,应当自信自尊,自立自强,见义勇为,一往无前;不因险境所挡,不因艰难而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并且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坚忍强毅,奋力拼搏;持之以恒,永不止步,努力进取,永无止境。

(2)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柔顺,含有包容、宽恕之意。柔顺是“地”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地”幅员广阔,其体深厚,无所不包容,它生长万物,滋养万物,而万物并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因此,期望人在效法“天”的刚健的同时,还要效法“地”的柔顺,培养出博大胸怀、包容宽厚的高尚品格。《易传?坤文言》赞美坤的品格:“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人要像大地怀柔那样,万物滋养,生生不已。既要心胸广阔、包容他人,豪迈豁达、济世大爱;又要和谐为美、宽厚为德,志存高远、虚怀若谷;更要和而不同,互依共存。因此,人的素质和境界要有风骨与志气、有风度与雅量、有风韵与气概,具有这种天下为公、宽厚为怀、大爱无疆的品德,就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者密切相关,相融相长。“自强不息”令我们树“大志”、有责任心,“厚德载物”让我们有“大气”,含包容心;“自强不息”是要去“求真”,“厚德载物”是要去“求善”,只有求真、求善了方能达到“求美”。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何时、何境,都要“自强不息”,能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勇于拼搏、不断进取,敢担当、有作为。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亦不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无论为人、为事,都要“厚德载物”,有博大胸怀,尊重人、包容人,善以待人、宽以待人,善于汲取众人之智慧、凝聚众人之力量。人生道路曲折而漫长,需要有准备去直面人生中的暗淡、挫折与失败。尤其是不怕失败,并且学会失败、战胜失败;不仅自己正确对待失败,而且允许别人失败,虽败犹荣,迎难而上。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恒心定力,没有雅量、高风亮节,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所蕴含着的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道德力量和强烈的感召力量,启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清华学子以做清华人为自豪,正是基于能够做到,把个人意识和民族尊严连在一起,把个人意愿和时代责任连在一起,把个人奋斗和集体努力连在一起,把个人追求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

清华校训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中华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之精髓,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锤炼而成为民族的共同性格、优秀素质和理想境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前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沿着5000年的历史长河跌宕起伏,曾几多波澜,又曾几经曲折,更曾几度辉煌,却始终激流勇进气贯长虹。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觉醒了,尤其是近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曾经到了面临存亡最危险的时刻,然而终能临危不惧,艰苦奋斗,战胜重重灾难,不断奋勇前进。今日的中国已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正在复兴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国家、民族之所以有今日,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原因,其中有一种同休戚、共命运,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与艰难和邪恶敢于浴血抗争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昌盛、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精华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之魂。

我国近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任教之前,就曾数次来清华演讲,1914年来清华小住着书立说。是年11月5日,梁启超应邀在学校同方部礼堂以《君子》为题进行了演讲,他的演讲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梁启超以“君子”为主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即做人要像大风坦坦荡荡做“君子”,勿像小草唯唯诺诺做“小人”。他勉励清华学子“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养成国民之人格”,树立远大抱负,要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

他认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因而对清华学子寄予了厚望:“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梁启超的演讲并不长,但引经据典,慷慨激昂,使听者深思并为之动容。

梁启超这番激励清华学子要做“真君子”的话,与清华创建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华创建源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办学,被叫做“赔款学校”,因此清华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民族耻辱的印记。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清华师生都为祖国的命运而苦苦求索,在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在《清华学堂章程》总则中就提出:“本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2年更名清华学校后按毕业年度定名各年级,仿效美国校园文化各级均制定了级旗、级箴和级歌。如1914级的级箴为classmotto:EssenonVideri。(拉丁文),中译文:“内胜其表”。因此在1914年梁启超作《君子》为题的讲演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起清华学子的广泛认同与共鸣,随之后来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那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什么时候开始作为清华校训的呢?根据史料,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报道,清华学校制成学生兵操训练营军旗,“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这可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的第一次公开。1917年6月《清华年刊》刊登了这面军旗,这个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的圆圈图案,后来成为了清华的校徽。1917年,此校徽被镌刻在大礼堂主席台的正上方之中。由此可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得到学校的认可,成为了清华的校训。后来此含有校训的校徽被印在1918年4月25日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

1923年4月28日《清华周刊》建校12周年纪念专号《清华生活》上,发表了梁治华(实秋)的文章《清华的环境》。其中对大礼堂的内景介绍时写道:“在台幕上边的墙上,雕着一个圆形的图像,里面写着几个隶书大字,这便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许是清华校训第一次明文表示。在1926年11月25日,中间含有校训的清华学校的校徽,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前的图标(图3),这也间接表明校训仍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之后,清华一直以此为校训,再也没有新的校训。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避战火南迁,在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12月2日,西南联合大学第95次常务委员会决议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后又有校歌、校徽等。但三校仍各自设立办事处,保留自己的原有校训等,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三校迁回原址复校。清华复员后,一直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