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藩,勿令久住,仍约束边州,若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
唐代各种民间小说杂记中也有着各种智斗妖僧的情节,诸如《傅弈制胡僧》、《龙宫仙方》、《东严寺僧》等等。
其中傅弈为历史真实人物,一生数次上述要求废除佛教,称其为:
“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
六、戏法
不可否认的是,撇开残忍的表演,这种幻术有着强烈的观赏性与视觉冲击。无论上层统治者还是民间百姓都对此喜闻乐见。
唐代时,宫廷中也一度盛行“鱼龙曼衍术”,也被称为鱼龙百戏。
这是一种集合了杂技、歌舞、角抵、武术、魔术及杂剧的大型表演,深得统治者的喜爱。
随着唐朝国力的衰弱,国家已无力举办如此浩大的幻术表演。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宫廷之中没落的“幻术”,在民间又走向了火爆。
相比于动辄数万人的宫廷表演,民间幻术则显得接地气得多。
各种口碎大石、吞剑等等的小型表演遍布街头,逐渐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称——戏法。
古时的幻术,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当时认知水平有限的时代里,幻术的出现不仅仅是蛊惑人心、装神弄鬼,更多的是娱乐大众的方式罢了。
一凡小时候就听村中的老人讲道有这样一则故事:障眼仙法。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志。
当年,诸多小孩子围坐在讲故事的老人身边,这些所谓的民间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很多人都听得入迷。
王志,宋代宣和年间云阳人。年少时跟随一个道士游历四方,直至三十岁才回到故乡。
旧日与他相熟的乡民向他问起这些年的经历和收获,王志就说一些离奇的妖魔并仙法之事。众人听了都笑作一团,只当他是在故弄玄虚随口胡诌罢了。
村子东边有一口枯井。二十多年以前,这口井还是附近许多乡民的取水之地。后来水井枯竭,来这边的人也少了。
本来只是自然现象,但附近一些老人总爱拿这个编鬼怪故事,说是里面有投井自尽的妇人的冤魂,还有的说里面有断手断脚的水鬼,以此来吓唬那些试图靠近枯井的小孩。
以防万一,人们用一块大石板封住了井口,防止有人掉进去。
某天,一群孩子因为调皮,将封口的石板推开了。孩子们望望枯井的深处,说要比拼勇气:谁最先攀着井边挂在井壁上,并且能自己出来,就是他们的大王。
有个块头稍大的小男孩第一个站了出来。前头还很顺利,扭着身躯进入了井内。等他打算爬出来时,脚下突然一滑,双手就要攀不住了。
等在外面的小伙伴们自然也发现了,有的人想上去帮忙,有的人却说:“若是靠别人出来的,可就不作数了。”
小男孩不愿前功尽弃,拒绝了别人的帮助。随后他费了老大劲还是无法上去,很快就体力不支了,然而依旧咬牙不肯向人求救。
王志正好路过,看到这么危险的场景,就要上去救人,结果被几个小孩拉住。小男孩甚至怕他过来,还说了几句狠话。
王志弄明白了他们的游戏,走到一边,不知想到了什么,捡起地上一根枯树枝,悄悄扔到了井边。
瞬时,枯树枝起死回生,变成了绿色韧枝,一把卷住小男孩拖了上去。小男孩安全出来后,站在地上愣愣的,还没反应过来方才所发生的事。
小伙伴们都跑过来叫他大王,他更是迷惑:“不是我……是一段树枝将我拉出来的……”
其他孩子不解:“说的什么呀?明明就是你自己出来的!”
小男孩回头看看那口枯井,方才险些就要掉进去,里头就像是野兽张开了巨口,他以后再也不敢来这里了。
孩子们离开后,王志的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这还是他离开师傅后头一回成功施行“仙法”。
过去他跟随道士师傅走南闯北,见过师傅手里的各种“花样”。师傅告诉他不过是些障眼法,骗骗世人罢了。王志不以为然,一直想要偷学,都没能成功。
直到有天,他们走在荒郊野地上路过一家包子铺。
道士平日里都是乐善好施的人,那天却趁着店家不在,进去偷拿了几个包子
还告诉王志,那店家不是什么善类,自己拿他的包子去救穷人也是为对方消解罪孽。
师徒二人还没走远,店家已经发现他们偷包子了,放了几条恶犬出来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