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 第423章(第1页)

第423章(第1页)

在丘浚生活的明朝中期,此书一经问世,自然引起轩然大波,时任内阁辅臣的徐浦认为丘浚之说&ldo;妖言祸国&rdo;,但年轻的朱祐樘却深感兴趣,数夜&ldo;挑灯研读,时击掌嗟叹,言大明竟有如此奇才也&rdo;。数日后对丘浚表达了&ldo;读后感&rdo;:&ldo;此书既为救时之良策,更为治万世之远谋。&rdo;当即下令福建布政使负责刊印,全国发行。

正是以这部《大学衍义补》为参考,少年登基的朱祐樘大刀阔斧,开始了对于大明王朝政治经济的全面整合,政治上,依书中&ldo;官职不在多,却在效用,良臣不在品德,却在督考&rdo;,朱祐樘启用王恕为吏部尚书,设立&ldo;京察&rdo;&ldo;栓选&rdo;&ldo;评考&rdo;制,即后来张居正&ldo;考成法&rdo;的前身。税收上,如丘浚书中所言&ldo;国家财税之锐减,一在土地兼并,黄册萎缩,二在米粮通运,耗费巨大,三在机构重叠,关节横生&rdo;,朱祐樘简化了税收体系,裁减税收机关,在全国范围内遏制兼并,并继续开放辽东和湖广的&ldo;无人区&rdo;,招募农民屯垦,缓解土地矛盾,更推出了&ldo;折纳银钱&rdo;制,即农民可将半数税粮以白银方式缴纳,这一条,即是后来&ldo;一条鞭法&rdo;的前身。弘治五年,原内阁首辅刘吉被撤职,丘浚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首开明王朝&ldo;尚书阁老&rdo;先例。之所以破例,看中的还是他这份&ldo;治世之才&rdo;。

丘浚也未让朱祐樘失望,除高瞻远瞩外,具体改革措施上,丘浚更谋划详尽。弘治三年,朱祐樘着手整治江南税赋,清理历年积欠,丘浚认为&ldo;百姓苦于苛政,不宜催逼,需平抑赋税,方可两难自解&rdo;,继而详细谋划,重施周忱时代的平米法。在具体税收策略上,丘浚推出了&ldo;问责制&rdo;,即每年秋收初期,地方官要向朝廷&ldo;报计划&rdo;,具体税额,以朝廷下发的&ldo;凭票&rdo;为据,不得肆意加征,小小的改动,就堵住了官员&ldo;贪墨&rdo;的口子。在税粮运送上,丘浚推出了&ldo;兵补制&rdo;,每年负责押送运河税粮的&ldo;运军&rdo;,由兵部统一补贴,减轻运军负担,运军所过之府县,由当地布政使和按察使联合监督税粮押运盘点,实行&ldo;集体负责&rdo;他还创立&ldo;扣分&rdo;制,凡税粮有减损,各级负&ldo;连带责任&rdo;的官员都要被&ldo;扣分&rdo;,扣分到一定程度,便自动&ldo;下岗&rdo;。苦心谋划下,成化朝时期连年入不敷出的明王朝终重现生机,数百年后,清末政治家曾国藩也曾感叹:&ldo;前明弘治时,民不加赋却国用足,诚为我朝之鉴也。&rdo;

在成为&ldo;阁老&rdo;后,丘浚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盐政改革,影响更是深远。改革的对象,正是朱元璋时代杨思义首创的&ldo;开中法&rdo;。&ldo;开中法&rdo;的本意,是要在国家垄断盐业贸易的前提下,用授权盐业贸易的方式,鼓励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但在明朝中期,这一政策已很难实行:一者是官员贪墨,利用盐业贸易渔利,二者是部分商人弄虚作假,利用明王朝发放的&ldo;盐引&rdo;扩大食盐贸易,甚至造假&ldo;盐引&rdo;渔利。但最重要的一条是:&ldo;开中法&rdo;原本的方式是商人用粮食换盐,但是在明中期,盐价和粮食价格的比例早发生了变化,单纯的&ldo;以粮易盐&rdo;早已无利润。因此朱祐樘即位早期,虽屡次清查,查办大批贪墨官员,但诸多盐商对此应者寥寥。

这个问题,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也有论述:&ldo;开中法之弊,贪墨为其表,无利乃主因。&rdo;弘治五年,依新任户部尚书叶淇陈奏,朱祐樘正式改革&ldo;开中法&rdo;,由原来的&ldo;以粮换盐&rdo;,变为&ldo;以银换盐&rdo;,一字之变,即引得商人纷纷响应,国家得到大笔收入充实国库,北方盐业贸易也因此繁荣。此奏议虽由叶淇提出,但身为阁老的丘浚是坚决的支持者,不但在朝堂上极力赞同,更与反对改革的徐浦等人据理力争,他更看到了叶淇看不到的地方:奏请朱祐樘&ldo;调太仓之粮输九边,以太仓粮易九边银&rdo;,即用政府行为&ldo;宏观调控&rdo;,防止银多粮少造成物价飞涨。可年轻急于求成的朱祐樘这次并未采纳,事实果如丘浚所料,数年以后,北方边境粮食价格暴涨,差价竟与中原相差3倍。从此时起,原本垄断食盐业的明王朝变成了&ldo;批发商&rdo;,盐业贸易的繁荣,带动了两淮和山西两大商人集团的崛起。国家不但通过开中法获得了大量收入,更从盐业贸易中抽取了大量盐税,明末史学家谈迁曾赞叹道:&ldo;国朝盐业之利,自此数倍于前。弘治中兴之局,富庶由此奠定。&rdo;在这&ldo;中兴之局&rdo;中,呕心沥血的丘浚实现了祖父&ldo;以济天下&rdo;的厚望,明史称他&ldo;一代贤辅&rdo;&ldo;中兴贤儒&rdo;,至为公允。

【四】

但相比于&ldo;弘治中兴&rdo;18年的诸多英杰人物,无论是比起&ldo;凝重有度&rdo;的内阁首辅徐浦,还是被赞为&ldo;弘治三君子&rdo;的马文升、刘大夏、王恕三位六部堂官,以及被赞誉为&ldo;公谋断内阁&rdo;的谢迁、李东阳、刘健三位阁老,甚至比起地位远不如他的杨守随、王琼、姜宛等地方官,身为大明朝&ldo;副总理&rdo;的丘浚,不但在正史中的记录多被一笔带过,且在清代更遭诸多&ldo;大儒&rdo;的口诛笔伐,生前身后的评价相去甚远。有关他的记录,很少见于专门的传记,只能从明朝中期的历次&ldo;大事件&rdo;中摘录整理。声名寂寂如此,原因究竟何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