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义是个&ldo;贰臣&rdo;,原为元朝中书省平章行走,虽&ldo;贤名&rdo;在外,在元朝廷却常年得不到重用。直到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51年),奉命出使朱元璋处,急需人才的朱元璋从刘基口中得知杨思义乃&ldo;元廷大贤&rdo;,欣喜非常,杨思义一到即热情招待,继而&ldo;策反&rdo;成功。从此,行将覆灭的元王朝少了一个跑腿的&ldo;小秘书&rdo;,孕育而生的大明朝,多了一个14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刘基的眼光没有错,归附朱元璋的杨思义果然&ldo;大贤&rdo;。身为儒生,却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先是辅助徐达常遇春等人革新装备,改良&ldo;火龙枪&rdo;,使之成为明军初期骑兵的主战火器,后协助刘伯温修订《大统历》,使之成为大明开国后的通用历法,闲暇之余顺便研究数学问题,改良朱元璋军中计算账目用的算盘,更创&ldo;珠算新决&rdo;,很快推广使用,计算效率加倍。在朱元璋草创时代的各位栋梁里,这位身负&ldo;大贤&rdo;之名的&ldo;贰臣&rdo;,是块放到哪都闪光的&ldo;好钢&rdo;。
&ldo;好钢&rdo;自然要用在刀刃上,不久杨思义被任命为司农卿,主管明军征战天下的后勤工作。屯田、生产、税收、收支计算和分配,样样做得有条不紊,大明开国后,更摇身一变,成为&ldo;户部尚书&rdo;。这一任户部尚书,堪称历任大明尚书里,最&ldo;难做&rdo;的一位。
难做,是因为从洪武元年至洪武五年,明军正南北出击,向北攻克元大都,进而乘胜追击,追剿漠南以及大西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向南则南进湖南、广东、四川、广西一带,扫荡南方割据势力,力图南北一统,这都是必须打的仗。可但凡战争都免不了开支巨大,彼时的明王朝,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疲敝,正是休养生息,人心思治之时,绝不能摊派加税,用来满足前线的钱粮用度,身为户部尚书,实在是&ldo;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do;。
杨思义有办法:不加税,就推广屯田,与民休息,大力鼓励垦荒,尽量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增加财源;前线用度庞大,就发挥&ldo;数学特长&rdo;,精打细算。尤其是对北方战事,不顾前线将领反对,几乎缩减各类开支达一半,更不辞劳苦,将各类开支的用法详细开列清单,交前线诸将执行。财政实在吃紧的情况下,就减少宫室修建开支,&ldo;拆东墙补西墙&rdo;缓解燃眉之急。苦心终于没有白费,至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李文忠的北路军北逐蒙古,在定西和上都会战里接连消灭元朝的有生力量,虽有岭北之败,却暂时解除了元朝残余势力对大明边境的威胁。南征军也捷报频传,攻克福建、广东诸省,平灭四川明玉珍的割据政权,堪称奇迹的是,这几年间,明朝国内生产恢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百姓未增加负担,国家财政收入年年增长,既不过分劳苦百姓,又保证前线供应,完成一统江山的伟业。奇迹的背后,是杨思义呕心沥血的劳动。
战争结束了,而属于杨思义的却刚刚拉开帷幕。自担任户部尚书以来,始终兢兢业业,事事以安民为先,其建议的多项政策,都切中了大明朝经济建设的脉搏。各省水旱灾频繁,杨思义建议国家设&ldo;预备仓&rdo;,以备水旱灾害赈济之用,此举沿用整个明清两朝,惠泽无数苍生。屯垦大兴,杨思义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桑麻,不几年国家桑麻产业大兴,更带动丝绸纺织等手工业的发展。朱元璋为防备元朝残余势力入侵,在北方设&ldo;九边&rdo;军事重镇,但九边初设,边关钱粮匮乏,国家用度也捉襟见肘,杨思义提议设&ldo;开中法&rdo;,即在国家经营食盐贸易的前提下,允许商人以向&ldo;九边&rdo;送粮的方式换取盐引,获得贩卖食盐的特权。此法一出,全国商人纷纷响应,争相在&ldo;九边&rdo;购地屯垦,招募流民耕种。结果就是&ldo;多米诺骨牌效应&rdo;,&ldo;九边&rdo;从此钱粮充足,边防大振,商人们换取盐引,获利颇丰,山东、陕西、山西、河北、辽东等饱受战火荼毒的边关地区,因商人竞相屯垦,重现阡陌纵横,经济繁荣之相。在&ldo;开中法&rdo;中获利颇丰的商人们,渐形成了两个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商人集团‐‐晋商集团和徽商集团。
身负大才的杨思义,却从不恃才傲物,刘基的《诚意伯文集》里称他&ldo;宽宏容达&rdo;,特别是与朱元璋的相处中,杨思义性格宽厚,说话讲究分寸,即使是与朱元璋相左的意见,也能以合理的说话方式获得朱元璋认同。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这位&ldo;大贤&rdo;始终器重有加,这不仅仅因为他会&ldo;做人&rdo;,更因为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知道,这位思维缜密、眼光卓越的户部尚书,从来都是位&ldo;急农民之所急&rdo;的干才。《明史》上的评价虽简略,却客观:&ldo;虽本帝意,而经画详密,时称其能。&rdo;
北方屯垦迅速发展后,因陕西一带劳动力匮乏,杨思义主动请缨去陕西,落实朱元璋移民实边的国策。不久后担任陕西参知政事(陕西省省长),在任期间呕心沥血,安抚移民,发展生产,令陕西在短期内经济勃兴,移民们安居乐业。做完这一切后,这位洪武朝时期最杰出的经济学家积劳成疾,溘然长逝。
这位思维缜密、谋划周详、眼光卓越的能臣,以其宽厚的人品,精细入微的行政方式,撑起了洪武朝经济恢复的大局,论&ldo;无名英雄&rdo;,他可称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