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 第219章(第1页)

第219章(第1页)

但是桓玄没有想到,刘裕这把&ldo;利器&rdo;下手的第一个目标,竟然就是他自己。在投靠桓玄的这段时间里,刘裕一直养精蓄锐。为了表达对桓玄的效忠,他主动把自己的许多部下遣散到了别处,比如他把自己的亲信何无忌派到了庆阳,同宗兄弟刘毅派到了广陵。广陵此时是桓玄的弟弟桓弘的地盘,派刘毅过去,似乎是让自己的亲信,处于桓玄势力的监控之下。表面看,刘裕是在主动肢解自己的军队,表示自己毫无反对桓玄之心,事实上,他是给桓玄埋下了无数颗定时炸弹。到了公元405年二月,这几颗炸弹终于爆炸了,是年,刘毅在广陵起兵,杀掉了桓玄的弟弟桓弘,桓玄政权的一大臂膀,就这样给砍掉了。与此同时,刘裕也在京口发难,趁着桓玄打猎的机会发动政变,一举杀死了桓玄的堂兄桓修。如此一来,桓玄的羽翼顿时被斩掉了,势单力孤的桓玄,仓皇之下连忙逃跑到了荆州。之后刘裕乘胜追击,檄文各省,声讨桓玄的罪状,东晋的各派势力眼看桓玄倒台,纷纷表示支持刘裕,争着做墙头草。这场原本势力悬殊的较量,因为刘裕的缜密筹划,至此已经掌握了主动权。随后刘裕带兵进入了建康城,被推举为反对桓玄篡位的&ldo;盟主&rdo;。到了公元405年四月,凭借着&ldo;拥戴东晋&rdo;的名义以及迅速扩充的军队,刘裕彻底消灭了桓玄的势力,并且掌控了建康的局势。次年三月,刘裕扶持晋安帝复位,这时候的刘裕,已经官升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俨然成为了国家柱石,确切点说,是国家的权臣。

对于当时的东晋王朝来说,无论是刘裕赢还是桓玄赢,都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不管谁赢,东晋的皇帝都差不多是傀儡。但是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刘裕和桓玄的这一场较量,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改朝换代。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世代名门望族,在三国至西晋的漫长历史中,世家大族一直垄断着国家高位,出身不好只能靠边站。然而在这场争夺大权的内战里,最后靠边站的,却是身为世家大族的桓玄,得到胜利的,是出身寒微的刘裕,这对于整个南朝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结构,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以后,寒门不再是依附于世家大族的附庸,他们本身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甚至足够获得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场政变对整个国家的冲击,无论是政治观念方面,还是国家政权构成方面,都是非常深远的。

刘裕这段时期的所作所为,确立了他在东晋朝廷里的&ldo;忠臣&rdo;形象,在当时世家大族眼里,刘裕是东晋王朝的拯救者,甚至在后来编修《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眼里,刘裕也是&ldo;再造东晋&rdo;的绝对功臣。然而刘裕的真实目标,绝不是再造东晋,而是再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政权。

刘裕能够在短短5年里,在世家大族当道的东晋,从一个普通的小军官,一跃成为把持国家大权的权臣,这在中国历史中本来就属于奇迹,放在当时,更可以说是神话。而就刘裕本身而言,做到这个是不奇怪的,首先,刘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依托的,是一个强大的北府军军人集团。东晋南迁后,为了稳定统治,对江南的世家大族大力笼络,而南迁到北方的汉人,尤其是军人阶层,虽然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但是他们的身份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始终不能进入国家权力层的核心。所以即使是出身不同的军人,也希望国家政权中,能够出现一个替他们说话的人。从身份而言,刘裕是能被他们接受的,他自己就是北府军的成员,更是南迁北方汉人的后代,这两条就足够让他获得北府军官兵的认同。而且,刘裕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ldo;谋而后动&rdo;,从年轻的时候,他就属于那种心眼非常多的人,一件事没有把握,他绝对不去做,他决定要做的事情,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筹划,哪怕为此需要暂时忍受失败。比如在对付桓玄的过程里,刘裕一是能算计,最后把桓玄算计死了,二是能忍,卖身投靠,曲意逢迎,到最后背后捅刀子,全套动作一气呵成,丝毫不留破绽。这样的人,做一个把持大权的权臣,都有些屈才,做皇帝,也是完全可以的。

【二】

但能力能够做皇帝的刘裕,在公元405年&ldo;再造社稷&rdo;,并且成功把持大权之后,他想当皇帝,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就是他的出身问题,刘裕寒门出身,在那个门第社会之中,寒门出身的人,能做官就祖坟上冒青烟了,想做皇帝,简直是要痴心妄想。虽然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刘裕也不能把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杀干净。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此时的东晋王朝,还有他的正统地位,一直在以&ldo;光复河山&rdo;来收拢人心,现在北方失地没有收复,你却把正统朝廷干掉了,这让全国人民看你刘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要想夺取政权,刘裕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要提高自己的威望,第二件事要拉拢世家大族。后一件相对好办点,这时期的世家大族,都已经腐朽不堪,只要封官许愿给好处,完全可以找到合作者。第一件事比较难办,那年头要有声望,除非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出身名门,这个说过了,出身问题刘裕是扭转不了的;第二种也很难,就是必须要成为民族英雄,当时南北分裂,北方政权林立,但凡是有血性的东晋人,哪怕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也都有光复河山的愿望,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可做到这样又谈何容易,当年的桓温何等雄才大略,贸然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不照样被人家打回来吗?他都不行,你刘裕行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