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 第179章(第1页)

第179章(第1页)

孝廉制度的存在,即给了门阀制度做大的机会,又让其本身的公正性名存实亡。孝廉制度的核心,在于地方官举荐优秀的俊才,但是随着门阀制度的壮大,豪门们在地方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因此人才的选拔,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豪门们的影响,发展到最后,甚至成了豪门们轮流坐庄的权力游戏。而西汉儒家的壮大,也同样对门阀制度影响颇深。儒家的师承关系,乃至师门关系,在东汉时代已经日益完整,带来的结果,就是所谓的孝廉举荐,对象往往都是同一师门里的自己人,不在这圈子里混的寒门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享有这样的机会。如此种种,带来的问题就是门阀们,通过这个名义上公正的孝廉制度,越来越多地占据要津。这一段变化,主要存在于东汉和帝至东汉顺帝之间的时期。

在东汉的晚期,门阀制度的正式确立,要拜一场大起义:张角的黄巾军起义。在黄巾军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帝国分崩离析,原有的军事体系彻底崩溃,为了挽救危局,东汉政府采取了允许各地自募乡勇的政策,带来的后果,是始料未及的,大批门阀纷纷借机扩张势力,触角伸到了中央集权的最后一个禁区‐‐军队。结果各地的门阀,就成了盘踞各地的诸侯,天子则成了大家的招牌,而不再是效忠的对象。后来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乃至三国局面的形成,都是由此而肇始。

门阀制度不但影响到了汉朝,相反,门阀制度非但没有因为东汉的灭亡而灭亡,反而继续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成了垄断当时中国权力的士族阶层。这样的政治局面,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直到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原有的门阀制度才日渐衰落。

第二十七章杨震向东汉腐败&ldo;亮剑&rdo;

战争片里的李云龙说:一个真正的剑客,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虽然明知不敌,但也要勇敢地亮剑,亮剑精神就是我们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当官不是打仗,但官场从来是战场,战场拼刺刀打枪炮,官场斗权势搏心计。没有硝烟,却阴谋阳谋弥漫,宦海沉浮间,明枪暗箭,躲躲防防,伴君伴虎,跌跌撞撞,沟沟坎坎一路熬过来,怎一个如履薄冰了得。这样的战场上,保命难,打赢难,全身而退尚且难,想&ldo;亮剑&rdo;,更是难上加难,所谓&ldo;剑锋所指,所向披靡&rdo;,貌似痴人说梦。

有一个人却做到了,他不是剑客,却有&ldo;军魂&rdo;,他错过了&ldo;中兴盛世&rdo;,亲历了世风日下,他未遇明主,穿够了&ldo;小鞋&rdo;,但浑浊汹涌的宦海暗流,磨不动他的坚硬棱角,沉重窒息的官威权势,压不垮他的铮铮风骨。陷阱黑枪交织一路的仕途上,无论是淫威蔽日的权贵,机关算尽的小人,盘根错节的&ldo;贪腐同盟&rdo;,荒唐无能的昏君,他都强硬以对,永无妥协,一次次勇敢地&ldo;亮剑&rdo;。他&ldo;难上加难&rdo;的人生,是劈开沉沉黑暗的闪电。

今天他已为人陌生,陌生到某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招生考试上,有考生竟把他的名字混淆成科学家杨振宁。但两千年风云变幻里,魏征绘制他的画像自省,包拯3次赴他的故居拜祭,文天祥以他的名言怒斥汉奸,海瑞在狱中读他的传记读到泪如雨下。活着的他是&ldo;真正的剑客&rdo;,不屈不挠的铮臣,身后的他是一块碑,令贤者激奋,奸者颤栗的丰碑。

拭去岁月的蒙尘,现出丰碑上的名字: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水峪村人,东汉名臣。

【一】

剑客&ldo;亮剑&rdo;前,总要先&ldo;修炼&rdo;,唐人贾岛说&ldo;十年磨一剑&rdo;,杨震更长,从少年&ldo;磨&rdo;到50岁。

身为官场上的&ldo;剑客&rdo;,杨震是个有来头的苦孩子。

杨震生于东汉永平三年,他的家族&ldo;弘农杨氏&rdo;,在汉朝来头颇大:八世祖杨喜是西汉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ldo;赤泉侯&rdo;,高祖杨敞官至丞相,因拥立汉宣帝有功,被封爵&ldo;安平侯&rdo;。但到杨震这一代就&ldo;苦命&rdo;了:杨家从西汉末期开始破落,杨震祖父杨谭和父亲杨宝,皆是不曾为官的教书匠。杨震后来说他祖父两代&ldo;甘守贫寒&rdo;,可见日子艰辛。到杨震童年时(具体年岁不可考)更是雪上加霜:杨震父亲杨宝撇下孤儿寡母3口(杨震和弟弟),英年早逝了。

苦孩子早当家,杨震也不例外,小小年纪挑起家庭生活重担,种地打粮挑水劈柴,奉养母亲照料弟弟,还开了几亩荒地种草药,以换钱贴补家用。里里外外拼命劳动,能干同样也能吃,据说学蒸馒头的时候,一边看火一边吃,还没蒸熟一笼馒头就吃光了。可看到母亲和弟弟因此挨饿,直把杨震肠子悔青,竟用手抠嗓子眼,连苦胆水都吐出来了,从此再不偷吃。这则故事系陕西当地民间传说,真实性不可考。但少年时的杨震含辛茹苦,有口粮食先想着母亲弟弟,自己经常饿得饥肠辘辘,却是实情。《续汉书》上说他&ldo;奉母教弟,乡里称孝&rdo;,放在今天,也是自强不息的典型。

这样的家庭条件,又没有义务教育,读书貌似不易。可杨震的教育环境却还好:他的父亲杨宝是一方名儒,在世时对杨震的功课抓得紧。后虽遭父丧,但母亲粗通文墨且深明大义,不但接过了小杨震的教育任务,更时常以祖先的丰功伟绩训导他,要他时刻牢记光耀门庭,因此杨震也&ldo;少有大志&rdo;。杨震本人的天赋也好得很,读书过目不忘且悟性极高,时常能举一反三,学习的自觉性也强,他家村子后面是山,翻过山道有个山谷叫&ldo;翎峪&rdo;,是杨震每天读书的地方。纵是劳作辛苦,学业却从未间断,《后汉书》对他&ldo;敏而好学&rdo;的评价,是他几年如一日,翻山越岭踩出来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