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
有人常根据听到或知道的关于他人的情况,在未与其见过面时就做出判断,他
们甚至在与其见面后,怀疑或无视自己的判断,以符合原来的结论。
先人之见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须努力克服。克服先人为主的最好方
法,是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做到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
判断。
2.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国有句老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感到回味无穷,
启发不少。
有时候,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ot;
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处在此人那样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样做,就会明白
此人的行为了。你也许会发觉,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甚至还不如
此人。
“设身处地”,这不仅有益于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
一个方法。
a当小科员时,常常在背后议论科长无能,“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再三”,“优柔
寡断”,宣称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权执政”将如何如何,大有扭转乾坤的气势。事
有凑巧,不久a果然“上马施政”,结果大半年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a深有感触
地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才知道办一件事是多么难啊!看来前任科长不是优
柔寡断而实在是身不由己,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做了许多事,真是不简单啊!&ot;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有助于更加深人地认识一个人。
3.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
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实常是这样,对于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面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上十几条
特点;但另一方面,对其特点也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展,也常常不
注意了。
要深人了解一个人,就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这又会造成习惯上的错误,
有许多问题反而难以觉察,因为“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人恰如其分而正确的理解无需经过长期的、过分亲密的
熟悉。在时间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间,最有可能存在曲线关
系。更准确地使人们彼此相互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