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抓住他这句话,说:&ldo;亲王失言,太后帘听以来,事事秉公处理,此案也斟酌详审,将来会有什么议论?&rdo;慈禧也说:&ldo;我也不想从重处理,只需要按律例办理。&rdo;翁同等人回答:&ldo;无一字非律例。&rdo;翁同紧接着对奕誴说:&ldo;意见不同须先讨论,数日来亲王与臣见面,从未议及罪名,今天怎么说意见不同呢?&rdo;慈禧也对亲王说:&ldo;你应该学学律例,讲解明白,再与诸位大臣商量。&rdo;
奕誴委屈地说:&ldo;事情应该在太后和皇上面前商定,否则我一人难敌五嘴。&rdo;为了给自己台阶下,奕誴说,&ldo;可否将律本所引一一签出,请上阅定,再最终决定?&rdo;慈禧同意,翁同等人也同意。云南报销案的处理意见就这么定下来了。
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吏部奏上云南报销案议处。
太常寺卿周瑞清、户部主事孙家穆都革职,赔赃,也就是退还赃款,两人都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周瑞清借口老母亲年迈,自己又是独子,请求留养老母,没有得到批准,最终还是被流放到了黑龙江。云南永昌知府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都革职,流放军台效力赎罪。户部云南司员外郎福祉,对云南报销事项不闻不问,事后分得四千两赃银,革职,流放军台效力赎罪。户部云南司主事崔澄寰、周颂以及工部相关官员,从孙家穆处分得数百两赃银,一并革职。接受贿赂的相关书吏,全部杖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此案因为有领导责任,受到惩处的高官很多。王文韶、景廉和吏部侍郎奎润、前任户部尚书董恂,都降二级调用;云贵总督刘长佑、云南巡抚杜瑞联,都降三级调用;工部尚书翁同,因为失察罚俸九个月,鉴于他并未受赃,且办案有功,准其功过抵消。另外,军机大臣景廉虽然受罚,但没有受贿,保留军机大臣的职务。
此事的始作俑者崔尊彝,因为已经去世,免于重罚,但勒令他的家人退还二万多两公款。如不能足额清退,即行查抄家产。
应该说,云南报销案最终的处理还是比较严厉的,对遏制当时部费横飞、贪污成风的风气也有一定的作用。此案更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晚清党争的一个重要事件,对最高权力结构的消长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虽然以李鸿藻和清流派为代表的北派官僚借此案获得了实际利益,但慈禧太后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她不会让任何一个官僚派系长期保持优势。很快,慈禧就借助中法战争,斥退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整个军机处班子,并把清流派骨干陆续派往前线或者地方,用一个个实际难题压制了清流党人。阎敬铭很快也进入了军机处,但因为在修建颐和园问题上反对慈禧挪用款项,遭到罢免;翁同一度在军机处顺风顺水,在戊戌变法前被勒令退休。王文韶六年后东山再起,出任云贵总督,戊戌年再次进入军机处。云南报销案给他的教训是,要处世圆滑,趋利避害,明哲保身。正因为如此,王文韶在此案的众多出场人物中,挺立在政坛的时间最长,并且得到了&ldo;琉璃蛋&rdo;的绰号。
第八案 苏报案:皇帝与草民对簿公堂
苏报案展现了媒体监督、律师控辩、自由言论、禁止刑讯、逻辑分析、重视证据等现代法学精神和程序,让清朝办案者如坠云海。此案的适时发生,终于让守旧的清朝官员,在头破血流、尴尬万分之后有所醒悟,更使西方法律体系踏足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促进了它的觉醒。
第一回 《苏报》激进化
1903年7月15日上午,上海租界的会审公廨旁听席里早早地挤满了人,既有长袍马褂的中国百姓,又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洋人,还有拿着笔和纸的新闻记者,大家都充满好奇,焦急等待着。
审判开始,法官上场,先是清朝的松江府知府,接着是上海县知县,最后是英国驻上海的副领事。随后,原告和被告律师陆续登场。原告律师是清朝政府聘请的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大律师。因为被告没有能力聘请律师,租界的工部局就替被告聘请了一位一般律师。从架势上看,这个案子是要按照西方的司法程序来审判。但是,其中又有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审判台上既有中国官员又有英国领事,法庭里站着清朝衙门的差役和工部局的巡捕。往好了说,这个法庭中西合璧,往差了说,不伦不类。
&ldo;带人犯!&rdo;本案的案犯被巡捕带了进来,人们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他们。先进来的是四个很普通的中国人,他们穿着中式服装,要么满脸憔悴,要么充满忧虑,和其他案子的犯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第五位犯人进场,只见他三十多岁,红光满面,打扮怪异,长发披肩,穿的衣服有点类似于僧人袈裟,他目光直视前方,步履稳健,大步向法庭走来。旁听席中有人说:&ldo;这就是余杭章太炎!&rdo;
第六位犯人,也就是最后一位犯人,只有十八九岁,身材瘦小。和其他五位同案犯不同,他剪掉了辫子(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穿着西服,一派留学生的打扮。旁听席中有好几个人都说:&ldo;原来他就是写《革命军》的邹容!&rdo;
就在六个犯人陆续进场的时候,没有人发现高高在上的两位清朝主审官坐立不安,紧锁着眉头。他俩对视了好一会儿,心里暗暗叫苦。法庭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官府早上安排了五百名官兵乔装打扮,来到租界,埋伏在六个被告上庭的必经之路,计划劫狱。法庭的公审还没有开始,法庭外的较量早已经上演了。但是,令清朝官员不解的是,为什么劫狱没有成功呢?那五百名官兵都干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