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日落圆明园读后感第二章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迎来了表面上的和平,而实际上,这却是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蚕食的开始。继《中英南京条约》之后,一八四四年,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和法国相继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浦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理论上使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而实际情形却并非这样。在清廷看来,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武力胁迫下签订的&ldo;城下之盟&rdo;‐‐道光皇帝在一个上谕里说得很明白:&ldo;虽愤闷莫释,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rdo;(《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五十九卷,第三页)‐‐自然不能作数;而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看来,既然条约已经正式签订,就需得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就是违背国际法通则。两者的出发点如此不同:清廷希望对外忍让一步之后,重新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天朝大梦;西方诸强则希望从中国谋得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交往尺度。因此,在条约签订后的十几年间,清政府跟西方诸国龃龉不断。

为了进一步扩大既得利益,英、法、美三国于一八五四年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其核心内容,除了通商方面的要求而外,还要求清政府同意在北京派驻公使。在英国人看来,只有公使进驻北京,才能表明英国和中国具有平等地位,同时也可以更便利地同清政府直接打交道;北京方面则坚决不同意此举。这时道光皇帝已于一八五一年去世,主政的是年轻的咸丰皇帝。咸丰皇帝认为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之事断不可行(历来只有贡使才有资格到北京来朝圣)这是&ldo;天朝&rdo;不易的规矩,破坏这一规矩,他将无法向列祖列宗交代;其次,咸丰皇帝也不希望这些外夷在眼皮子底下活动,在远离北京的地方由代表跟他们交涉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

一直到一八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公使驻京都是中外政治矛盾的焦点问题。

一八五六年,英国政府以&ldo;亚罗号事件&rdo;为口实,策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法国政府以&ldo;马神甫事件&rdo;为借口,也出兵入侵中国。一八五七年十二月底,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elg)、法国全权大臣葛罗(gros)率军攻占广州。一八五八年五月,英法联军沿海北上,直逼天津,并扬言进犯北京。咸丰皇帝急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谈判,六月,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一回,除了开放通商口岸、赔款等条件之外,&ldo;公使驻北京,用平等礼节&rdo;作为第一条内容写进了条约。为此,咸丰皇帝非常苦恼。这时候的大清帝国,除了外患,更有&ldo;内忧&rdo;:太平天国已经在南京定都,占据了大清国半壁江山。西方诸强也正是利用了清廷急于媾和、不愿在两条线上作战这一弱点,在谈判桌上占尽了主动。

公使驻京问题成为谈判桌上一个分量最重的砝码。为了阻止外国公使进京,咸丰皇帝甚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全免五口关税,以换取《天津条约》的废除。对于臣下的疑虑,咸丰皇帝大加驳斥:&ldo;此时须将全免税课一层明白宣示,使知中国待以宽大之恩。此后该夷获利无穷,无须再赴天津伸诉冤抑。所许各项,全行罢议。此为一劳永逸之计。&rdo;这个口吻跟乃父当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时实在是太相像了。不过,即使开出了如此优厚的条件,英法等国也不肯退让半步。

一八五九年英、法、美等国借口换约派军舰北上,六月二十五日,英法联军强行闯入大沽口,并对大沽炮台进行炮击。清守军奋起抗击,重创英法舰队,致使英法联军狼狈退出大沽。此次大沽口之战,是中西交战史上中国方面取得的第一个胜仗。

大沽口之战的惨败,促使英法两国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一八六○年六月,英法再次组成联军,以进京换约为名,扩大侵华战争:英国方面以额尔金为特使,部队指挥官是贺布&iddot;格兰特(hopegrant);法军方面以葛罗男爵为特使,部队指挥官是蒙托邦(ontauban)。两军总人数在两万人左右,其中英国约一万一千人,法国约七千人。同年八月,英法联军避开防卫严密的大沽,由北塘登陆,进而攻陷大沽,占领了天津。

在英法联军凌厉的攻势面前,咸丰皇帝变得惊慌失措,他一面派员前往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一面急令负责大沽和天津防务的僧格林沁率部退守通州,设法阻挡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兵临城下

天津会谈,英法联军趁着军事上的胜利把议和条件开到最高,提出了天津通商、索赔军费、带兵进京换约以及派巴夏礼先期进京查看房屋等要求。咸丰皇帝对这些要求非常震怒,他最不能容忍的仍然是英法特使进京入见一事。谈判遂告破裂,一八六○年九月,英法联军开始向通州进发,逼近北京。

这时候,咸丰皇帝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列祖列宗中还没有哪一位像他这样被洋夷打到了家门口。得知英法联军准备进犯北京,咸丰皇帝的第一反应是命令僧格林沁&ldo;严密防堵&rdo;、&ldo;迎头拦剿&rdo;,甚至表示自己要&ldo;亲统六师,直抵通州。&rdo;后来的事实却表明,咸丰皇帝这样说只不过一时痛快而已,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和谈的希望。

在英法联军前往通州的路上,英国特使额尔金差不多每天都接到清廷方面请他停止前进的照会,老谋深算的额尔金一概不予理会。九月十四日,英法联军在距离通州不远的地方驻扎下来,这才派巴夏礼(harrysithparkes)和威妥玛(thoaswade)前往通州拜会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怡亲王载垣和军机大臣穆荫。在谈判过程中,英方代表巴夏礼旧事重提,要求进京后觐见皇帝,&ldo;亲递国书,立而不跪&rdo;。咸丰皇帝得知英法联军的新要求后,深感愤恨,表示&ldo;设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惟有与之决战。&rdo;但同时他仍然希望谈判&ldo;不值因礼节而决裂。&rdo;咸丰皇帝的这封上谕还未及到达钦差大臣载垣等人手里,前方已经开战了。九月十八日,载垣等人不满巴夏礼的倨傲态度,命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拘捕了巴夏礼,同时跟巴夏礼一同被俘的还有英法外交官、随军记者、军人等共计三十九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