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时各关每年所收近七百万两,一八七一年后,超过一千一百余万两。
2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毕业生亦有来应征者,哈佛出身的马士(hborse)等四人系一八七四年参加。
李泰国时期卜鲁斯已说,此一外人管理海关制度,不但可保证中国税收,并可保障英国利益,又可作为中国的外交顾问,供给英国情报,无形中左右中国政府。赫德期间,税收逐年上增,十余年后,每年达二千万两,为最可靠的财源。同治年间,新政的经费,十九取之于此,中央与疆吏对他信任有加。他的影响力量更大,新政的举办多出于他的建白。恭亲王、文祥遇事征询他的意见,有时任用督抚亦和他商量,外交问题,自不待言。他如新式教育及邮政亦归他兼管,最大的权力仍在财政。关税所入,先扣除赔款外债。一八六〇年对英、法的赔款,除一百三十万两由户部及直隶、广东支付外,余悉于各海关税项下提四成摊给。一八六一至一八六四年上海所借的外债六十三万两,一八六二年及一八六四年福建所借的六十五万两,一八五七及一八六六年广州所借的六十二万两,及左宗棠西征期间的借款,或由关税归还,或由关税担保,此后成为常例。
九十年代倡导变法的陈炽,对于外人掌管海关之害有如下之论:&ot;天下事利之所在,即权之所在,不可轻易假人者也。乃有非我族类,久假不归,盘踞要津,根深蒂固。清关厘税岁入三千万,仰其鼻息,以为盈虚。引党数百人,糜工二百万。渐而阴持朝议,显绾邦交。偶或侵之,颠蹶立至,吨钞数及百万,本国家有利之源,乃一意把持,据为已有。……家资之富,可以敌国。……阻挠税则,左袒西商,……貌类忠诚,心怀鬼蜮。……英君主授以男爵,功在彼国,其事可知。西人之入中国者,尊敬畏服,望若天人,视官吏蔑如也。&ot;赫德的权势确是极大,除了恭亲王、李鸿章,当时无人可与比拟。不过如专就海关本身而言,他的建树终不可泯灭。总计赫德在华五十四年,任职海关四十九年,其中四十六年为总税务司。
三、英、美的合作政策与外交诱导
一八六〇年之后,恭亲王、文祥立意与西方国家和好相处。各国亦欲逆取顺守,互不猜忌,使中国安定,方好享受已得权益,进而再予扩大,使中国听从它们的指导。独占中国贸易额大半的英国,尤望顺利地发展商务,除帮助清朝敉平内乱外,并尽可能促进中国的对外关系,同时加强其自卫力量,以免主权领土为某一国攘夺。英国驻京第一任公使卜鲁斯(任期为一八六〇至一八六四)和他的继任者阿礼国(任期为一八六五至一八六九),所采行的就是这种政策。美国对于东亚市场十分重视,日本开放后,更具兴趣。南北战争后,国势重振。工商业复兴,为将来利益计,必须使中国不为列强分割,方可为自己保留余地。利益均沾、机会均等是它的一贯对华方针。英国认为今后列强应当携手,避免竞争,不致相互抵消。美国具有同感,国务卿西华德(whseward,任期为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九)为对华政策的制订人,第一位驻京公使蒲安臣(任期为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七)为执行者。英、美采取平行外交,劝导恭亲王、文祥对外结好,对内改革,事事借力西人,仿行西法,是即所谓&ot;合作政策&ot;。从好处说,他们是与人为善,如中国应付得当,可以为利,否则为害亦巨。俄、法态度与英、美不尽一致,不过俄国在东亚所获已大,转而经营近东及中东,不妨暂观一时。法国形势较孤,忙于经营越南,希望乘机加强其在华的保教地位及推进他种权利。
合作政策的初步表现,可以中外续订新约为例,恭亲王等预料其他西方国家势必步英、法、俄、美后尘,请求立约,命上海钦差大臣预为阻止,但势不可能。一八六一至一八七四年,先后与中国订约的计有普鲁士(一八六一)、葡萄牙(一八六二)、丹麦、荷兰(一八六三)、西班牙(一八六四)、比利时(一八六五)、意大利(一八六六)、奥地利(一八六九)、日本(一八七一)、秘鲁(一八七四)十国。普鲁士为新兴强国,总署初示犹豫,英、法代为说项,谓普为大国,不可不允。丹麦亦因英、美的协助,如愿以偿,约中关于商务条款,亦予英、美以若干方便。葡约签字后曾生波折,迟至一八八七年方正式成立,中国承认澳门永为葡有,葡允协助中国征收澳门烟税,此为赫德的调解。秘鲁因有虐待华工之事,特立查办专条。这些条约大都系在天津签字,原因是总署不愿于立约前让各国代表入京,避免和他们直接谈判。条约的内容,与前此各国所订者相同,包含各种特权,可见总署的主政者,仍缺乏近代外交知识,任听外人摆布。较为例外的是中日条约。
清廷的内部兴革,亦非完全自发。蒲安臣初到北京,即劝恭亲王编练一支能战的军队,表面的理由为平定内乱,另一不便明言的动机在强化华尔的常胜军,增高美国在华的发言权。一八六四年六月,南京行将攻下之时,蒲安臣通令美国领事,与中国官员合作,承认中国的合法利益,正当执行条约规定,以公平外交代替武力。英人不仅先后在天津、上海为中国练兵,并劝购置兵轮,用意与美国相同。及太平军瓦解,清廷政权稳定,于是分由赫德与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出名,于一八六五年十一月及一八六六年三月,向总署呈递《局外旁观论》与《外国新议略论》,建议兴办其他新政,事前英、美外交官曾参与其事。时驻京公使经常在蒲安臣的寓所聚会,商讨未来对华的应行政策。《局外旁观论》提出之前,蒲安臣面告文祥,各国均愿以公正态度与中国交涉。文样亦称道他是中国的真实友人,处事和平,知中外大体。赫德总掌海关行政以来,税收激增,总署对他自多好感。威妥玛为最谙悉中国事情的英人,他的《外国新议略沦》系由阿礼国代致,无异作赫德的支援。两人所论,不外内治外交的种种利弊,而归之于急需借法自强。他们首先强调条约关系至大。赫德说:某事当行或不当行,有条约可凭,如不遵照,势必召来战争,而出以强迫,或起而代行,不如自办、早办。他所重视的为铸银钱、修铁路、造轮船、设电线,主张洋商华商合办,明言此为日后外人所必请。其次为允许公使觐见,派遣使臣驻扎各国。威妥玛措词更为激切,等于恫吓。他说:&ot;各国在华都有要务,不能弃置,系中华立约相保&ot;,如不照行,难免干预,中华将不能一统自主。如决意试行,&ot;各国闻之,无不欣悦&ot;。除遣使、铁路、电线外,并应开采五金、煤炭,所需经费均可借贷,所需人材并可约外人相帮,亦即中外合办。又说:&ot;各国代谋诸事,虽谓于外国有益,实于中国更有大益。&ot;阿礼国声称威妥玛系奉令撰成,希望不要轻予搁置,总署自不得不加理会。于是又可知所谓新政不尽出诸中国自发,而是外力胁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