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外人似颇有心为善,不妨相机妥为利用。俄人首先表示,愿派兵船会同中国陆师平乱,并愿与美人采办米粮,以济京师。法人亦有此请。曾国藩以为此举目前困难尚多,自后贻害无穷。恭亲王等对于俄、法用心亦多顾虑,英人更是疑忌。事虽未成,但一八六〇年上海之所以不失,实赖洋兵之力。清廷原坚拒洋船入江,一八五九年以来,英人一再诋毁太平军。一八六一年巴夏礼告上海士绅,英军愿保卫上海、宁波,攻取南京、苏州。继又面告恭亲王,太平军断无成事之理,但是官军饷项不足,船炮不利,亦不易胜。恭亲王本有&ot;妥为牢笼,使为我用&ot;之意。一八六二年,遂决定借洋兵助剿。他虽知洋人系为自身之利,虽确可为清廷除心腹之患,未始非由于近年&ot;驾驭得宜&ot;的结果。助剿之外,洋人管理海关,可吞不吞,税收悉行交出,使军饷充裕,力事的属公正。
第三,今后国事,必须求探源之策,作治本之计。洋人虽讲信义,甚至&ot;昵而就我&ot;,要知&ot;粤匪之患,萌于外国,而今日外国之张,又乘乎匪患,其事若不相属,其害则实相同&ot;,&ot;外忧与内患,相为倚伏&ot;。洋人目前尚称安静,太平军势已衰颓,正应及时自强。&ot;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以期经久无患。&ot;所需经费,可于海关提解,以收夷之税。为练兵之需。练兵须先有利器,自洋人搆衅以来,内患外侮并至,不尽由于中国不善治兵,乃因&ot;有制胜之兵,无制胜之器&ot;。人多知英、法诸国&ot;惟恃船坚炮利,以横行海外,而船何以坚,炮何以利,则置焉弗讲。即有留心此事者,因洋人秘此机巧,不肯轻以授人,遂无从窥其门径&ot;。李鸿章已在上海雇觅洋弁,教练兵勇,并购求洋匠,制造夷器,应托名平乱,加以推广。&ot;若于贼平之后,始筹学制,则洋匠虽贪重值而肯来,洋官必疑忌而阻挠。&ot;趁此&ot;洋人乐于见长之时,将外洋各种机械火器,实力讲求,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ot;。&ot;洋人之向背,莫不以中国之强弱为衡。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潜慑其狡焉思逞之计;否则我无所恃,恐难保无轻我之心。设或一朝反覆,诚非仓猝所能筹画万全。今既知其取胜之资,即当穷其取胜之术。&ot;&ot;如此则御侮有所凭藉,庶国威自振,安内攘外之道不外是矣。&ot;时为一八六四年,自强运动已经展开。
恭亲王等之外,翰林院、都察院的官员亦有同感。编修赵树吉奏称,中外和议并不可恃,唯一办法在求所以自强之术。&ot;诚能日夜祗惧。奋发有为,使天下晓然知圣意之所在,将智者效谋,勇者毕力,则秋间一变,乃天所以甚彼族骄悍之疾,而警我数十年因循之弊,因灾而致福,化弱而为强,此中国无疆之庆。&ot;御史魏睦庭说得更为具体,谓火器为军营决胜之技,近年以西洋为最精。西洋以商贩为立国之本,英、法现皆愿助剿平乱,使洋货益为畅流。应向各国价购火器、轮船,并在上海等处设局学习、演放、驾驶,先扫清长江,再攻坚城。中国不少奇才异能之士,果实力讲求,则船炮军械,大可胜于西洋。就原则而论,恭亲王等的看法,与二十年前耆英的羁縻抚夷的外交政策及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国防主张,无大出入。不过二十年前只是少数人的意见,此时渐形成一种运动。固由于外患转烈,而所重实在平乱安内。
三、曾、李、左的主张
中枢主政者倡导于内,各省有力督抚同时呼吁于外。恭亲王、文祥的主张为外交与军事并进,以曾国藩为首领,李鸿章为中坚的疆吏的意见亦属相同,一面信守相约,一面力图自强。他们所重视的偏于军事,此与他们的目前直接需要有关。曾国藩练兵之始,即于广东购置洋炮,江忠源、胡林翼主之亦力。长沙、武昌有专人制造,湘军之肃清两湖,多得力于洋炮。一八六〇年,太平军席卷江南,但于进攻上海之时,数万之众,竟败于千余的英、法军,外人训练的洋枪队,同称能战。素号北方劲旅的僧格林沁部,一与英、法军接仗,即溃不成军。凡此均足以发曾国藩的深省。是年十二月奏称,中外和议虽成,决不可忘备,须师法外人之智,制炮造船,以期永远。约在一八六一年三月,胡林翼在安庆江岸,目睹两洋船&ot;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ot;,为之色变呕血,可见轮船给他的刺激之深。八月,曾国藩筹议购置船炮,力言此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仅应陆续购买,且当&ot;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ot;,不久轮船必为官民通行之物。安庆克复后,精习科学制造的华蘅芳、徐寿、李善兰、张斯桂等均为他所延揽。一八六二年六月,他在日记中论到自强之道,认为&ot;学作炸炮、学造轮船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西人)之所长,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ot;。西人之长,在炸炮、轮船,中国应取法的即在于是。
李鸿章久居曾的幕府,东援上海的前夕,已决心&ot;用夷变夏,图与番酋无为畦畛,而求自强之术&ot;,力邀深通洋务的郭嵩焘为助。淮军得以顺利的通过太平军领域,全赖英国轮船运输,这是李初次使用新式交通工具,亦是搭乘轮船的第二位中国高级官员。1他在轮船上三天,必有不少感想。抵上海不久,一再致书曾国藩,称道洋兵队伍之整、炸炮之准,每遇攻战,&ot;枪炮齐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如神技&ot;,令淮军将弁,随队学习,这是他的亲历目睹。又说:英国&ot;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其陆军虽非所长,而一切装备,皆中土所未见&ot;。他&ot;深以为中国火器远逊外洋为耻,日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久驻上海,不能取资洋人长技,悔咎多矣&ot;。一八六三年,复屡向曾国藩论及,谓外国饷足而兵少,一万人即可当大敌。中国兵多数倍,而不易收功效,实由枪炮窳滥。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乱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近年俄国、日本学得西法,枪炮轮船渐能效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中国如亦加意,百年之后,长可自立。在与友人书中,亦谓中国通商利权,已为外人所操,无可禁阻,但望大乱早平,讲求戎政,痛改陋习。使我能自强,外人尚不致觊觎,否则后患当不可思议。可见曾、李的倡导自强,不只是对内平乱,亦为对外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