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和尚出家说的话 > 第三章 僧尼的装扮1(第1页)

第三章 僧尼的装扮1(第1页)

统一的发型

僧人与俗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衣着,这也是人们区分僧俗的第一标准。成为一名僧人,第一课就是要“剃发染衣”,改变俗人的形象。即使其他的条件都具备,但不能按照佛教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形象,是不允许出家受戒的。佛教书籍上认为:“变俗易服是入道之初门。”

《水浒传》里鲁智深出家时,对自己的胡须被剃掉深感遗憾:

维那教鲁达除了巾帻,把头发分做九路绾了。

净发人先把一周遭都剃了,却待剃髭须,鲁达道:

“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众僧忍笑不住。真长老

在法座上道:“大众听偈。”念道:“寸草不留,六

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竟。”长老念罢偈言,喝

一声:“咄!尽皆剃去!”净发人只一刀,尽皆剃了。

剃发就是头发和胡须都要剃光。佛教规定,僧人的头发,不管是男是女,自出家就要剃光;之后,每半月就要剃一次,最长不能超过两个月,称“净发”。一般说,僧人的头发不能超过两指长(两个指头并起来的宽度)。

过去受戒的僧人,在头顶还有用线香烫出来的香疤。受沙弥戒时在头顶烫3个香洞,受比丘戒时在头顶烫12个香洞。

必备的三衣

佛教对僧人服装的样式、颜色、制作的方法及面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佛教认为,僧人的衣着只是为了达到御寒的最低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断除一切**,超越凡心的目的。所以,佛教崇尚的衣着偏偏是被世俗社会轻贱抛弃的。

佛教僧人衣服的统称是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意译“不正色、坏色”,是从颜色上为僧人衣服定的一种名称。佛教认为: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是纯色、正色;绯、红、紫、绿、硫黄这五种颜色称“五间色”。这些颜色缤纷斑斓,使人心神浮动,为世俗人争相追逐,因此佛僧衣服不能用这些颜色。袈裟所指的“不正色、坏色”就是破坏了正色的颜色。这些颜色通常指以下三种:铜青色,类似于青褐色;泥色,又称皂色、苍褐色;木兰色,指赤黑色。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法色”,即僧服区别于俗人服装的颜色。

僧服的来源颇多,《十诵律》上说:“一有施主衣(有名有姓的施主所送衣物);二无施主衣(施主姓名不明者所送衣物);三往还衣(死人生前用过的衣物);四死人衣;五粪扫衣(别人丢弃的破衣碎布)。”因此,僧服又称“衲衣”,或者称“五衲衣”、“百衲衣”。僧人的一个自称——“老衲”也由此而来。

说到粪扫衣,不妨多说几句。在古代印度,把火烧坏、牛嚼过、鼠咬过及死人的衣服当作垃圾抛弃,视同粪秽之物。僧人们要把这些衣服拣回来,经过洗涤缝补穿用。这些破衣碎布的来源是:道路弃衣;河边弃衣;破碎衣;蚁穿破衣;垃圾堆衣。穿粪扫衣是头陀的苦行之一。

具体来说,僧衣又分为三种,这就是三衣。僧人“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

三衣之一称“僧伽梨”,即大衣。我国俗称祖衣,又称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大衣是僧人出入王宫、升堂说法,去人们聚居地乞食,降伏外道等场合所穿的衣服,由9条至25条布缝合而成。大衣的条数是依僧人的财力而定,如果财力充足,就可缝制条数多的大衣;否则,衣服的条数可以减少。所以,大衣又分为三品九种。9条、11条、13条是下品衣,每条布再截成两长一短三块,依两长一短的顺序缝合起来;中品分为15条、17条、19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三长一短四块,依三长一短的顺序缝合;上品大衣分为21条、23条、25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四长一短五块,按四长一短的顺序缝合。大衣的品级越高,其割截的条数越多。所用面料越多,而制作的难度和费用也相应增加。

三衣之二是“郁多罗僧”,即中衣。用7条布缝合而成。故我国俗称为七衣。又叫“上着衣”、“中价衣”、“入众衣”等。僧人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自我反省及一切集合僧众办事的场合都穿这种衣服。

最后一种是“安陀会”,即小衣。也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下衣”、“杂住衣”等。僧人在寺中日常劳作、打扫卫生或者就寝时,都是穿这种衣。它是由5条布缝合而成。

三衣缝合后,在四周锁上边,四角安上钩和纽。三衣没有领子和袖子,依靠钩和纽披搭在身上。披搭时,将衣服搭在左肩,袒露右肩右臂,然后用身前衣角的钩与身后衣角的纽相挂即成。

佛教规定,三衣是僧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衣服。僧人要把三衣看成自己的皮肤一样,时刻不能离身,还要细心爱护。如果人衣异地就是犯戒。外出时,不穿三衣进入村落,就要按戒律处罚。大衣是三衣中最高级的,不能随意着用。《十诵经》上说:穿大衣时不能沾染石头泥土草木等;扫地时不能穿;不能把大衣铺在床铺座位上;不能脚踩着大衣;也不能把大衣拖在地上。在穿着时,如果附近有水源,应该洗干净手脚,用树木叶子掸拭灰尘,再穿大衣。七条衣属中等僧衣,应在干净的地方穿。五条衣是最低级的僧衣,在日常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处可随意穿着。

中国的僧衣

穿着三衣是在古印度的特定环境下形成佛教律仪中规定的。在古代印度的气候条件下,三衣足以御寒。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中国僧人仍然按照戒律坚持三衣的制度,但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仅有三衣是无法维持僧人正常生活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三衣逐渐只用作法衣,即只在正式的法会上穿用。而僧人日常穿的衣服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记载,在古代印度,僧人在披搭三衣时,本来在袒露右臂右肩的同时,在左肩有一件覆腋衣,称为“僧祗支”。是一块长形布片,盖住左肩,掩盖两腋,左开右合,长度过腰。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多次被请入内宫**,宫内的人看见僧人袒露右肩,认为不妥,因此另外做一件覆肩衣,给僧人披在右肩上。于是,在左右两肩都有了覆盖物,称为“两袖”。此后,又将两个覆肩衣连缀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称为“偏衫”的内衣。在内衣外再穿三衣,这是三衣在中国的一种变化。

为适应气候需要,中国僧人的衣服逐渐世俗化。发展到唐朝,在三衣之外,僧人平时的穿着与俗人已比较相似,即穿一种圆领大袖的僧服,称“直裰”。这种僧服在夏天有单衣,在春秋有夹衣,在冬天有棉衣。僧人不再穿裙子而改穿裤子。

在唐朝以后,又形成一种称作“海青”的礼服。它是一种袍服,袖子特别宽大。据考证,“海青”一词出自李白的诗句“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诗中说的自“海东”来的鸟称“海东青”,所以将这种袖子宽大的袍子称“海青”。这种宽袍大袖的海青本是唐人的一种礼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俗人的服装早已发生了变化,而僧人还在穿,而且一直保持了这种样式。因而,海青就成了僧人特有的服装。僧人平时出入寺院都穿这种衣服,遇有法事活动,就在海青外再加袈裟。海青以青灰色为主,也有黄色的。

僧衣的色彩

前面说过,僧衣都是染色衣,对染的颜色也有严格的控制。但是,就在释迦牟尼去世不久,僧服的颜色规定就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佛陀去世后,僧团内部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服装颜色。《舍利弗问经》记载:大众部衣黄,法藏部衣赤,说一切有部衣皂,饮光部衣木兰,化地部衣青。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是“法藏部”的僧人先来,所以在汉魏时,中国僧人都穿赤色僧衣。到南北朝,随着佛教戒律的逐渐完善,僧人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当时,梁僧慧朗“常服青衲”,被称为“青衣大士”。另外还有黑色、赤色、黄褐色的僧服。后来,僧服的颜色多以紫黑为主,像熟透的桑葚的颜色,被称为“缁衣”,而缁衣也就成了僧人的代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