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孔孟读后感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史学研究]《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作者:黄仁宇【完结】

01、孔孟02、秦始皇03、李悝

04、司马迁和班固05、文景之治06、汉武帝

07、从霍光到王莽08、何以改革者又是书呆子09、西汉与东汉

10、光武中兴11、宦官,女后,外戚和朋党12、魏晋南北朝和浪漫主义

13、长期分裂时的悲剧14、淝水之战15、北魏拓跋氏

16、从分裂到统一17、隋炀帝18、贞观之治

19、武则天20、渔阳鼙鼓动地来21、九重城阙烟尘生

22、&ldo;藩镇之祸&rdo;的真面目23、黄巢24、五代十国

25、宋太祖赵匡胤26、澶渊之盟27、王安石变法

28、靖康耻29、贾似道买公田30、道学家

31、成吉思汗和忽必烈32、忽必烈留下的传统33、元顺帝

vvvvvvvvv

01、孔孟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ldo;成仁&rdo;,孟曰&ldo;取义&rdo;,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ldo;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rdo;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ldo;君子坦荡荡&rdo;的风格,避免&ldo;小人常戚戚&rdo;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ldo;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rdo;。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ldo;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do;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ldo;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rdo;。而且&ldo;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rdo;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ldo;仁&rdo;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ldo;观过,斯知仁矣&rdo;,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ldo;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rdo;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ldo;我善养吾浩然之气&rdo;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ldo;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rdo;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ldo;礼&rdo;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ldo;礼&rdo;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ldo;礼&rdo;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忆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ldo;望之不似人君。&rdo;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ldo;此一时也,彼一时也&rdo;,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ldo;礼&rdo;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点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ldo;礼&rdo;的约束。&ldo;不为己甚&rdo;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的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