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ldo;永固堂&rdo;,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的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虽然说陵园制度局限于皇帝的特殊礼仪,不能尽显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但是它仍然从不同侧面反应了当时的人文、地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发展进程,尤其是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
南北朝陵墓的石雕艺术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的陵墓,整个墓址的布局中包括有神道碑和巨大的石兽(天禄、麒麟与辟邪),南朝的麒麟与辟邪的造型,就是汉代同类神话动物形象的发展,不仅体形更庞大,其勇猛的特点也刻划得更显着。在北方发现的小型辟邪具有同样的造型特点。
在南北朝陵墓前的石刻中,石兽和石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兽又称辟邪有二种,一种躯体较瘦,头足较长,身上雕刻较多纹饰,只用于帝陵,一般称麒麟。另一种躯体肥壮,短颈长鬣,略似狮子,身上无多雕饰,只用于王侯墓,一般称&ldo;辟邪&rdo;。现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长332米,腰围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为整石雕成,异常壮伟。
石柱又名墓表,下为雕双螭的柱础,础上立柱,雕饰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条凹棱,如古希腊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绕柱身雕绳纹连于平版,作绑捆状,版上用阴文刻&ldo;某某之神道&rdo;等字;上段雕与下段正相反之圆面凸棱,柱顶承托一个雕有一圈覆莲之圆盘,盘上雕一与神道入口石兽相同之小型兽。整个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劲,是很优秀的建筑石雕。
非常遗憾的是,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实例,只有在洛阳邙山上发现有身高超过3米的石雕文吏残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静陵前石雕群中的遗物。但是在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发现有精美浮雕作品,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门拱券门楣两侧的龛柱上都有浮雕,题材是口衔宝珠的孔雀和手捧莲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圆熟,造型生动,是罕见的北魏浮雕艺术精品
------------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1)
------------
作案时间:唐代末、五代初
作案地点:唐十八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
作案人:五代节度使温韬
作案手段: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
作案后果:唐十九陵(除乾陵外)全部被盗
盗墓性质:官盗
可信程度:有史记载
从三国时期的曹丕起,就主张薄葬,这个主张在唐朝也得到当权者的赞赏。唐高祖李渊曾经往华清池温汤沐浴,途经秦始皇陵,感叹道:&ldo;古者帝王,竭生灵之力,殚府库之财,营起山陵,此复何益?&rdo;内史侍郎封伦答道:&ldo;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自秦、汉帝王盛为厚葬,故百姓众庶竞相遵仿。凡是古冢丘封,悉多藏珍宝,咸见开发。若死而无知,厚葬深为虚费;若魂而有识,被发岂不痛哉。&rdo;李渊赞赏他的见识,说道:&ldo;从今之后,自上导下,悉为薄葬。&rdo;
唐昭陵的修建
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昭陵与贞观10年(636)开始营建,至贞观23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营建了13年。它是唐太宗亲自选址并设计修建的,占地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拥有陪葬墓193座,从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时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寝东、西、南三面,呈扇形排开。陪葬墓中,以魏征墓、徐懋功墓较为有名。
昭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它集无数个&ldo;世界之最&rdo;和&ldo;中国第一&rdo;于一身,被誉为&ldo;天下第一陵&rdo;。
九峻山&ldo;久峰俱峻&rdo;,&ldo;山峦起伏,气势雄伟&rdo;,为&ldo;关内道之名山&rdo;。该山颇为神奇,从其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ldo;笔架山&rdo;。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据说唐王朝依山为陵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ldo;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rdo;。但是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真正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ldo;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rdo;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检薄,不如说是为了&ldo;好盗息心&rdo;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ldo;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rdo;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以防盗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