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这个时候,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正好在塞舌尔群岛东面。也就是说,迪戈加西亚遭到轰炸的时候,这两这支舰队正在向东南方向航行,收到消息的时候,两支舰队立即转向南下。
23点左右,即迪戈加西亚遭到轰炸后大约1个小时,到达科科斯群岛南面大约550千米处的第三舰队遭到突然袭击。
根据美军的交战记录,袭击来得非常突然,在近千枚反舰导弹出现在防空战舰的雷达屏幕上之前,舰队的探测系统,以及临时增派给防空战舰的垂直起降预警机均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目标。由此可以断定,攻击第三舰队的肯定是射程超过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因为共和国海军的反舰导弹中,除了射程在500千米以内的,就只有射程为1000千米与1000千米以上的重型反舰导弹,而这些反舰导弹都无法由战术战斗机携带,所以可以断定,攻击第三舰队的要么是战略轰炸机、要么是大型水面舰艇。首先可以排除大型水面舰艇,因为南海舰队最多只能到达科科斯群岛以北大约500千米处,与第三舰队的距离肯定在1000千米以上,而大部分水面战舰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只有1000千米。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的几艘火力舰都在西北太平洋上,即便全速赶来,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参与印度洋上的作战行动。
受此影响,美军指挥官当即断定遭到了共和国战略轰炸机的袭击。
对美军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入夜之前,第三舰队就与运输船队分离,并且主动将航线向北移动了大约300千米。也就是说,第三舰队遭到攻击、并且全军覆没的时候,运输穿队在其南面大约300千米处,正以70节的速度向西航行,而且没有受到攻击,甚至没有受到骚扰。
从常理上讲,美国海军应该在这个时候保持谨慎,等待第四舰队、第八舰队与第六舰队会合之后,再寻找共和国舰队决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美军指挥官认为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南海舰队刚刚攻击了迪戈加西亚,与之协同作战的轰炸机攻击了第三舰队,因此共和国海军暂时没有办法对印度洋、特别是东印度洋上的美军舰队构成威胁,甚至没有办法掩护孤军深入的南海舰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干掉南海舰队,就能阻止共和国海军的两大舰队在迪戈加西亚北面会师,从而在第六舰队到达之后,集中两北于敌人的兵力围歼印度洋舰队。
面对这个机会,美军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拒绝。
原因很简单,印度洋舰队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航母,而且美军情报机构已经证实,印度洋舰队不但全数配备了重型制空战斗机,而且每支航空联队的战机数量都在150架左右,实力远远超过美军的任何一支舰队,考虑到重型战斗机的性能优势,战斗力相当于第四舰队与第六舰队之和。虽然美军还有第八舰队,但是谁也不会指望仅有一艘航母的舰队能够扭转乾坤。如果迪戈加西亚没有被炸,美军还算有所依靠。随着迪戈加西亚变成废墟,美军舰队就只能独立作战,而共和国舰队则能依靠其身后的庞大基地群。可以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美军不大可能在正面战斗中取胜。
别说美军舰队指挥官,换了杜奇威,他也会抓住这个机会。
正是如此,23点30分,正在高速前进的美军运输船队突然减速转向。
显然,这不是一支运输船队,而是一座“海上基地”。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与共和国海军一样,在无法建造足够多的战舰、特别是大型航母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也钻了《斯德哥尔摩条约》的漏洞,大力发展包括“海上基地”在类的各种“准军用舰船”。因为在太平洋方向上,美国海军平时仅保有7艘航母、且分别部署在本土西海岸的圣迭戈与长滩(位于华盛顿州西南,而不是纽约的长滩)、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关岛的阿普拉港、以及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分别隶属于第七舰队与第五舰队),导致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兵力非常薄弱(只有隶属于第五舰队的一支航母战斗群),难以肩负起重任,所以早在2年前,美国海军就以预制舰队的名义,将一座由22套模块组成的海上基地部署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与阿德莱德。因为在战争爆发前,海上基地属于战略武器,其保密程度不亚于战略潜艇,所以在此之前,外界并不知情,就连与之配套的航空兵也是回国训练,而不是在澳洲本地进行训练。
问题是,海上基地并非无迹可寻,在情报机构面前,并无多少秘密可言。
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在澳洲部署20多艘快速运输舰,虽然这些舰艇在和平时期也经常执行各类运输任务,并没始终呆在一起,但是在军情局眼里,这20多艘战舰就是一座庞大的海上基地。要知道,首先提出“海上基地”这个概念,并且将之变成现实的不是美国海军,而是共和国海军。别的不说,22艘模块船中,只有5艘拥有完备的动力系统,即舰载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余17艘都只有复合蓄电池。更重要的是,从这17艘快速运输舰的满载排水量与最大载重量可以大致算出,其携带的复合蓄电池并不多,因此肯定要从外界获取电能,不然其续航力将非常有限。在部署后的2年间,22艘快速运输舰也始终以编队的方式活动,即始终由1艘配备了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核心舰”率领其他运输舰活动。仅此一点就可以断定,这是一套海上基地系统。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判断海上基地的身份,那就是配套航空兵。
虽然从实际使用上来看,海上基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扮演的都是兵力投送平台,即作为流动的野战机场,为其他兵力服务。如此一来,并不是所有的海上基地都需要有配套的航空兵,在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配套的航空兵,而是在作战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调遣航空兵。事实上,因为海上基地主要支持垂直起降运输机,在支持战斗机与其他需要滑行起降的飞机时,可以提供长达1500米的跑道(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能够提供长达3000米的跑道,以支持大型战略运输机),所以起降没有任何难度可言,绝大部分飞行员都不需要进行特别训练。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用海上基地来顶替航母,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执行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的作战任务的时候,就得为之提供配套的航空兵了。前面介绍过,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的时候,海上基地往往会分解成数套活动的海上机场,避免因为过分庞大而丧失机动能力。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能够提供给航空兵的起间空间非常有限,而大部分战术战斗机要想确保作战半径,就得采用常规方式起降,因此对飞行员的能力,特别是在短小跑道上起飞的能力有很高要求。
毋庸置疑,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航空兵都接受过特别训练。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情报,第4战术航空大队(常驻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具体番号)的飞行员每年都要回国接受为期3个月的特别训练,期间还要在夏威夷与关岛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会部署到航母上进行适应性训练。与之相比,部署在菲律宾的第6战术航空大队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综合这些情报,军情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就是一座海上基地。
也就是说,与第三舰队在巴斯海峡会合的时候,美军海上基地的行踪就引起了共和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美军指挥官决定动用海上基地的时候,也犯了一个错误。
战场时间6日凌晨1点30分,也就是澳大利亚西部时间4点30分,在美军指挥官下令组建海上基地之后大约2个小时,驻扎在澳大利亚西部的杰拉尔顿、以及西南部珀斯的美军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300多架战斗机陆续起飞。
虽然这些战斗机分别部署在2地4座机场上(其中2座为美军独占的军事基地,另外2座为美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共享的基地),但是300多架战斗机要想全部起飞,也得花上点时间。以机场平均每分钟起飞2批战机,每批2架来算,一座机场起飞80架战斗机,前后也得用上20分钟。
与此同时,部署在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北部的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其他200多架战斗机也开始陆续起飞。
虽然共和国的侦察卫星全部报废,但是潜伏在澳大利亚的共和国谍报人员可不是瞎子。
一下子出动这么多战斗机,绝对不是小事。
大约1个小时后,也就是共和国时间5点30分,军情局发出了最高级别的战术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