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二详情 > 第144章(第1页)

第144章(第1页)

&ldo;还是算了吧,来日方长。&rdo;

严济舟轻松地嘘一口气,笑容可掬:&ldo;杨大人,这边请。&rdo;

眼睁睁看着严济舟把杨抚台引开,潘振联忍不住责备:&ldo;大哥‐‐&rdo;

潘振承急忙站起来:&ldo;我内急。&rdo;潘振联也站起来:&ldo;我也内急。&rdo;

潘振联明白大哥的意思,这种事只能在兄弟间交流。

花圃顶端是西洋公厕,兄弟俩方便了出来,站外面看悬挂在树枝下的南洋绿嘴鸟。

&ldo;大哥,你怎么不上前拜见杨抚台?一介草民想见抚台大人有多难,他就站你跟前,机会多好啊。&rdo;潘振联伸出指头挑逗笼子里的绿嘴鸟。

&ldo;我能不知道机会难得?然而,我是杨抚台心目中的隐名善翁,主动拜见杨抚台,谈何隐姓埋名?极有可能给他留下恶劣印象,那么,我那五千两银子,算是彻底扔到水里了。&rdo;

&ldo;你出于礼节拜见他,不提你的义举善行。&rdo;

潘振承从食盘抓了一撮细米放进鸟笼,&ldo;我心里很犹豫,看到严济舟就在抚台身旁,我又坚决地打消念头,我不能让严济舟知道我的底牌。&rdo;

潘振承思维缜密,瞻前顾后每一步都考虑到了,潘振联不再责备大哥,摸了摸绿嘴鸟华丽的长尾巴问道:&ldo;大哥,杨抚台到底为何事来十三行?&rdo;

&ldo;看样子不是公事,否则严济舟会召集行商去会所聆训,也不至于带他来花圃闲逛。你没注意到,严济舟本想请杨抚台品尝西洋茶,看到我们故意引开。我有两个疑问,一是杨抚台是否向严济舟问到过我;二是杨抚台对我知晓多少。花县教谕屈达才拿银票上广州金利钱庄兑换现银,仔细打听过银票的主人。我可以断定,屈教谕会向杨抚台禀报。但翁老先生,我还不知道这些日子,他是否跟杨抚台有过接触,杨抚台是否了解有个潘姓善翁替翁老偿清了银债。没有万分把握的事,我万万不会做,否则我前功尽弃。&rdo;

潘振联急道:&ldo;大哥你该去问翁老的长随翁七啊。&rdo;

&ldo;我去过三回大坦洲,不见主仆二人的踪影。听荔枝湾酒坊的老板说,翁老如行云野鹤,转眼几个月没了人影,说不定哪天深夜他乒乒乓乓拍打酒铺的门。嗯,寿年和唐纳在等我,谈过生意,我带你去挑西洋镜。&rdo;

投石试水

送走了杨抚台,严氏父子进了泰禾行书房。严济舟没像往常那样沏茶自饮,而是坐藤椅上深思。

&ldo;老爸,杨抚台好像对潘振承挺感兴趣?&rdo;严知寅打破书房的死寂。

&ldo;岂止是感兴趣?凭老爸多年的察人经验,他对潘振承似乎有好感。&rdo;严济舟忧心忡忡道。

&ldo;他会不会收了潘振承托人转去的贿银?&rdo;

&ldo;这不可能。&rdo;严济舟用肯定的口气道:&ldo;杨抚台是个清官,潘振承若想走贿赂的路子,蠢猪一个。&rdo;

&ldo;可是,杨抚台今天的行为很奇怪啊。&rdo;

&ldo;老爸也困惑不已,现在这个杨抚台,不比雍正年的杨抚台,那个杨抚台,三天两头往十三行跑。&rdo;

杨应琚的父亲杨文乾是雍正朝名气稍逊于李卫、田文镜的能臣。雍正三年,在河南巡抚田文镜手下任布政使的杨文乾擢升为广东巡抚兼粤海关监督。上任伊始,杨文乾天天泡在十三行,事无巨细,连洋行伙计的名字都叫得出。杨文乾三管齐下,大刀阔斧创建保商制度;统一规礼;加征关税。改革伤筋动骨,触动了方方面面的利益,行商外商叫苦连天。杨文乾丝毫不惧怕他们,他的紧箍咒正是&ldo;以官制商,以商制夷&rdo;的保商制度。但对广东地方官的反对,杨文乾身为巡抚,却无权剥夺他们告状的权利。雍正四年五月,广东按察使官达在总督孔毓珣的默许下撕破脸皮,上疏参劾他的上司杨文乾营私舞弊、贪墨税银。紧接着,其他的官吏也纷纷上疏参劾他们的上司。第二年,杨文乾招架不住了,找了个借口回籍葬父躲避风头。这事说起来十分滑稽,杨文乾任湖广总督的老爹杨宗仁死于雍正三年,按规定儿子必须丁忧。皇上夺情,上谕杨文乾在任守制,才有杨文乾三板斧摧枯拉朽的改革。然而事隔两年杨文乾提出葬父,难道他父亲杨宗仁的灵柩一直没埋?

杨文乾暂时离开风口浪尖的广东,这为广东官员们收集他的证据提供了方便。按察使官达等人成为十三行的常客,动员行商揭发&ldo;酷吏&rdo;杨文乾。眼看杨文乾成了过街老鼠,曾经感激过杨关宪的保商落井下石,承认他们获得保商资格,向杨文乾缴纳了三万两银子,六个保商十八万两,行首加缴两万,总计二十万两。官达等人又查实,杨文乾贪污粤海关羡余银五万余两;未奏请朝廷放纵绸缎出洋,得银万余;番银十加一征收,得银四万余两;将收到的夷船方物让保商代卖,又得银二万余两。林林总总加起来,杨文乾贪墨银两三十万!

贪墨三十万两白银,杨文乾长十个脑袋都不够杀。然而,反贪雷厉风行的雍正帝一不派钦差查实,二不下旨令总督领头查办,仅在上谕中痛斥杨文乾,责令他&ldo;愧悔痛改&rdo;。雍正帝当然不糊涂。首先,杨文乾的这些做法通过密折得到皇上的肯许,杨文乾是替皇上背骂名;其次,雍正帝在做皇子时清查户部银库,得罪过诸多皇亲国戚及朝中重臣,雍正帝明白,越是做损害私利的事,越容易招来骂名。田文镜在河南推行&ldo;官绅一体纳粮&rdo;,遭到全国官绅的激烈反对。雍正帝只有顶住压力支持股肱大臣,否则他的改革就会中途而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