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灾难已经告一段落,古老的土地宣布要向世界开放,而且立即在经济上动了起来。但我觉得,这最终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因为如果不从精神价值上与世界对话,一切努力都可能成为镜花水月。而且,到时候会是破碎的镜,有毒的花,浑浊的水,昏暗的月。
怀着这种深深的忧虑,我做了很多事情。
先是花费八年时间集中钻研世界十几个国家的人文典籍,与中国文化对照,写成一本本书出版。后来又被自己所在学院的同事们选为院长,由于做得不错,被上级部门看中,一时仕途畅达。这一切,使我的个人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我对中华文化的忧虑。
一九八九年之后,这种忧虑越来越重。于是,出乎众人意料,我突然辞去一切职务,也离开了原来的专业领域,形影孤单地向荒凉的原野走去。
&ldo;在这样的官位上你还是全国最年轻的,当然也最有前途,为什么辞得那么坚决?&rdo;三位领导者一起找我谈话,这是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我怕说了真话有&ldo;故作深刻&rdo;之嫌,只好浅薄地笑一笑,摇摇头。
两位老教授找上了我,说:&ldo;已经是我们这个领域的顶级学术权威,而且会一直保持下去,这多不容易,为什么硬要离开?&rdo;
我还是笑一笑,摇摇头。
几个老同学更是竭力阻止:&ldo;这年头多少文化人都在忙着出国深造,谁像你,打点行装倒着走?&rdo;
我又是笑一笑,摇摇头。
我知道,自己这么做,确实违逆了当时身边卷起的一股股大潮。
违逆着做官的大潮、学术的大潮、出国的大潮&ldo;倒着走&rdo;,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的肩膀摩擦着千万人的肩膀,一个人的脚步妨碍了千万人的脚步,总是让人恼火、令人疑惑的。我只管在众人的大呼小叫中谦卑躲让、低头赶路,终于,发觉耳边的声音越来越少。
怯生生地抬头一看,只见长河落日,大漠荒荒。
二
这次独行,与半山藏书楼时的情景已经大不一样。
当年只是天下困顿,躲在一角猜测猜测黄帝的传说,而现在,一种有关中华文化命运的责任,实实在在地压到了自己肩头。
我看到,中华文化突然出现了新的活力,但是,它能明白自己是谁吗?它的明天会怎么样?
这么一个大问题,突然变得急不可待。
在我之前的一百年前,中华文化濒临灭亡,也全然忘了自己是谁。有几个中国知识分子站出来,让它恢复了记忆。记忆一旦恢复,局面就全然改观。
这几个中国知识分子,不是通过中国文人所期盼的方式,例如创立学派、发表宏论等等,来做成事情的,而只是通过实物考证和现场踏勘,平平静静让一两个关键记忆慢慢恢复。
他们恢复的关键记忆,与夏商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