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两种道德的区分,几乎是尼采全部学说的一个凝聚点。在&ot;主人道德&ot;这个范畴中,包括了尼采所提倡的一切:健全的生命本能,充沛的强力意志,独特的&ot;自我&ot;,真诚的人生态度,蓬勃的创造精神,以及对人类未来的伟大的爱。相反,&ot;奴隶道德&ot;则囊括了他所反对的一切:病弱,怯懦,丧失个性,伪善,守旧,怨恨……&ot;主人道德&ot;,又叫&ot;创造者的道德&ot;,&ot;贻赠的道德&ot;。&ot;奴隶道德&ot;,也称&ot;侏儒的道德&ot;,&ot;渺小的道德&ot;。尼采通过两种道德的对比,进一步阐明了他的道德理想。
第59节:第七章 价值的翻转(8)
所谓&ot;主人&ot;和&ot;奴隶&ot;,不应狭窄地理解为两种等级身份。诚然,在追溯奴隶道德的起源时,尼采把它看作古犹太人在沦为奴隶民族后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基督教接受和强化了这种价值观念,并通过若干世纪的传教活动把它传播到了全世界。就欧洲现状而言,尼采则认为奴隶道德几乎遍及社会一切阶层,尤为市民阶层所信奉,主人道德却只能在少数优秀者身上发现,而且往往遭到压制和排斥。尼采的要求是,扫除奴隶性格,做大地的主人。
尼采一贯把生命本能的健全与个性的独特优异融为一体,在他看来,一个生命力充沛坚强的人,必定不可遏止地要独立探求人生,体验人生,形成丰富独特的个性。我们应当从本能与个性的统一上去看&ot;主人&ot;与&ot;奴隶&ot;的分野。&ot;主人&ot;的基本特征是坚强而独立,相反,懦弱而从俗则是&ot;奴隶&ot;的性格面貌。
在对&ot;自我&ot;的态度上,&ot;主人&ot;是价值的自我立法者,他有自己决定价值的能力。他高于荣辱之上,他的意志能支配自己从而也支配万物。他不愿把自己的责任委之别人,也不愿别人分担。他为了他所珍视的事物,敢于&ot;和全世界对抗&ot;。《朝霞》第546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355页。他的道德犹如柱石:&ot;它愈是升高,就愈美丽而优雅,但同时也愈艰苦而负重。&ot;《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高尚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173页。&ot;奴隶&ot;则怯懦,懒惰,没有个性,逃避责任,循规蹈矩地遵从习俗,随舆论而沉浮,&ot;不把自己看作独立的个人&ot;。参看《快乐的科学》第9节。尼采懂得,习俗和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ot;天天听着关于我们的批评,甚至忖度人家心中对我们的想法,--这会毁灭掉最坚强的人。&ot;《朝霞》第522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337页。所以他要求我们无论怎样被议论,称赞,诽谤,希望,期待,都置之不理,想也不去想一下。
在对他人的关系上,尼采把奴隶道德归结为同情。以同情为道德的心理基础和基本原则,在伦理学史上是一重要传统,尤为英国经验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所主张。叔本华也持这一见解。基督教的&ot;爱邻人&ot;原则实际上是同情说的宗教形式。现在,尼采从心理和效果两方面对同情进行分析。尼采认为,从心理上看,同情首先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一个坚强的人,自己受过痛苦,并且能够忍受痛苦。他在人前隐匿自己的眼泪,怀着对自己的不满悄悄擦干。这样的人知道痛苦的价值,往往希望别人也不要看轻痛苦,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不轻易流露同情。相反,弱者缺乏承受痛苦的能力,神经脆弱,对恐怖有着活跃的想象力,因而最容易发生同情。参看《朝霞》第133节。其次,同情与尊重是两种相反的感情,在同情中蕴含着对他人的不尊重。譬如说,我们对某人非常尊敬,羡慕,甚至崇拜,后来突然发现他有痛苦,并且需要我们的同情,这时我们就会欣然同情他,同时也削弱了我们对他的尊敬。同情一个人,意味着把他看成一个弱者,谁会去尊敬一个弱者呢?〔3〕参看《朝霞》第138节。在同情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一种不真诚。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痛苦也感觉痛苦。可是在尼采看来,人们的痛苦是很难相通的,无论你怎样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只要不是身临其境,还是体会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尊重他连同他的痛苦,不要用你的同情使他的痛苦平凡化。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一种作为施恩者的满足。最明显的证据是,倘若他们的同情遭到拒绝,他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受了侮辱,由同情一变而为愤怒。〔3〕更有些人所谓的同情,不过是拿别人的痛苦当消遣。尼采讽刺地写道:&ot;他居于不幸中了,&39;同情者&39;于是走来,将他的不幸描画一遍,--于是他们满足而且飘然走开了:他们哀不幸者的痛苦,犹如哀自己的痛苦,很好地消磨了一下午。&ot;《朝霞》第224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221页。我们不要说尼采太刻薄,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热心地议论着,啧啧地叹息着,这样的人还少吗?其中有谁对别人的痛苦真正感觉到了切肤之痛呢?一般小市民热衷于&ot;同情&ot;他人痛苦,与他们热衷于嫉妒他人幸福,实在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尼采在&ot;同情的基督徒&ot;标题下写道:&ot;对于邻人痛苦的同情的反面,就是对于邻人快乐的疑忌&ot;《朝霞》第80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79页……小市民们喊叫起来了:这个尼采,真缺德……
我们听见尼采辩护道:&ot;我所以诅咒同情者,是因为他们太容易忘掉了羞耻,尊敬,以及保持相当距离的礼意&ot;,《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09页。&ot;他们以同情为乐,他们太缺乏羞耻&ot;。《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同情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127页。在尼采看来,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ot;自我&ot;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ot;自我&ot;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ot;自我&ot;需要生存空间。你刚好要独自体验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门敲响了,那班同情者络绎不断地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之中。
第60节:第七章 价值的翻转(9)
尼采并非反对向痛苦者伸出帮助之手。问题是,第一,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第二,帮助必须真诚,而真诚的标准仍是不伤害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你不要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施恩者,而你也确实不以施恩者自居。&ot;我乐意像朋友对朋友那样赠送。不过陌生人和穷人可以自己摘取我树上的果实,这样他们会较少羞愧。至于对乞丐,应当完全拒绝!&ot;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了自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同情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128页。
尼采的着眼点是自尊。他要人耻于接受。他甚至要人与其接受,不如偷窃;与其偷窃,不如抢劫。他当然不是真的鼓励人去偷窃和抢劫,这个厌恶平和折衷的人常常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人自己要有自尊之心,也要注意不伤害别人的自尊之心。从效果来看,同情伤害了痛苦者的自尊。如果他是强者,你把他当弱者来同情,是一种伤害。如果他是弱者,你的同情只会使他愈发自觉乏弱无力,不求自强,也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