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对李自成的话颇感惊讶,即使是在山海关与清军进行了一场大战之后,包括刘宗敏在内的一众大顺文武仍然不认为清廷是大顺的心腹之患。不过众人倒是了然了为何当日李自成那么急的抽调了河南,山东各地的所有顺军,并且不等北方安定下来就开向山海关了:原来李自成真正重视的,不是吴三桂,而是清军。见几人沉默不语,李自成知道这几人并不认同自己的意见,便继续说道,“崇祯年间,清兵六次入寇,将山东和北直隶蹂躏成白地,第六次入寇,清军兵锋甚至杀进了南直隶,你们认为,清军会因为我们取代了大明而不再入寇吗?”没等几人回答,李自成就说道,“不用说,肯定不会,而且有清军撑腰,蒙古人就不会消停,陕北可就在蒙古人的地盘边上,不打掉清军就无法解决北疆问题,到时北边就永无宁日了。”由于山海关一战赢了,现在李自成倒是不好说清军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了,但显然,清军这么一个巨无霸顶在辽地,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尽管心里仍然不怎么认同李自成的说法,但刘宗敏认为当兵的不需要想那么多,既然皇帝认为应该支援朝鲜,那武将们执行便是,于是他说道,“那陛下打算怎么支援朝鲜,以及派谁去?”李自成展开地图,说道,“这方面可以参考当年明廷的登莱-东江体系,在朝鲜沿海找一个岛屿,建立中转基地,并收容朝鲜人,然后从登莱运送物资前往该岛,并武装朝鲜人抵御清军。”在场几人对辽地和朝鲜的了解不多,牛金星皱了皱眉头,说道,“陛下的意思是仿照明朝东江镇的旧例,选一个离辽地和朝鲜都很近的岛屿开辟成驻扎军队?”李自成摇摇头,说道,“不行,不能离辽地太近。离辽地太近的话清军肯定会集中兵力前去剿灭,那样意义就不大了。”李自成这么说了几人便知道李自成心中肯定有计划了,果然,李自成说道,“所以,比较好的选择是这里:白翎岛。”白翎岛,位于三八线附近南侧的一座岛屿,后世朝韩双方都声称自己拥有该岛的主权,朝鲜还在白翎岛附近制造了天安号事件。当然,这个时代的白翎岛还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此时朝鲜对于附近岛屿的管理乏善可陈,许多岛屿处于自给自足甚至被海盗占领的失管状态。所以,虽然是渡海作战,但只要和朝鲜谈好了,顺军占领白翎岛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且白翎岛地理位置不错,这里隔黄海与山东相望,与山东和朝鲜的距离都不远,是能够通过海路进行运输的。这里离辽地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对于缺乏海上力量的清军来说,想要打到白翎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主要的是白翎岛面积有47平方公里,算不上小,岛上有深水港、有良田,水源充足,勉强也能实行一定的生产活动。李自成把一面小旗帜插在地图上白翎岛的位置,说道,“就是这儿,至于领军人选的话,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涉及推举大将的话,刘宗敏当仁不让地说道,“陛下,让罗虎去吧,蒙古人和张献忠看起来是没什么动静的,把罗虎放在西边太浪费了。”刘宗敏的话让李自成想起了这个在山海关之战有不错表现的将领,便说道,“行,那就让罗虎带人负责此事,捷轩,你的五军都督府和喻尚书的兵部做好准备,最好今年年底之前完成作战准备,占下白翎岛,明年我们发起扫清南明作战时,能在朝鲜牵制一个清军士兵,那么清军入寇的可能性便少一分。”既然做了谋划白翎岛的准备,李自成赶紧派人把还没离开的朝鲜使者叫了回来,向朝鲜使者打听白翎岛的情况:朝鲜使者听到李自成打听起了白翎岛的情况,顿时心中一喜:李自成的这番举动说明大顺确实有心帮助朝鲜,他于是一五一十地把白翎岛的情况向李自成做了说明:白翎岛上盘踞着若干股海盗,这些人之中既有朝鲜人,有华夏人,也有倭国人。不过这些海盗不是普通的海盗,他们和朝鲜的许多官员勾结,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这些官员的白手套,所以朝鲜对白翎岛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李自成笑道,“是朝鲜水师无力清剿海盗吧?好吧,这也不能怪你们。”使者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意思,朝鲜军力孱弱对于华夏这边早就不是秘密,他试探性地问道,“天朝是要白翎岛?”李自成点点他,说道,“正是,白翎岛位置很好,正适合作为中转站联络大顺与朝鲜。”使者大喜过望,说道,“皇帝陛下这么说了,那小臣可以向陛下保证,我朝鲜必定会派出水师,与天朝大兵联合剿灭白翎岛上的海盗。不过…”使者顿了顿,说道,“陛下,白翎岛毕竟离辽地较远,若是……”李自成打断了使者的话,说道,“朕以一驿卒起兵,转战天下十余载,兵事上的事比你懂得多,你不用想这些东西。”使者大惊失色,连忙说道,“陛下,小臣绝对没有指责陛下的意思,只,只是…”“行了,”李自成说道,“空口无凭,你把消息带给朝鲜王,让他派更有分量的人带着文书过来大顺,把白翎岛划归大顺,并协商兵事指挥统筹之事,此事越快越好,你赶紧去吧。”使者无奈,李自成都这样说了他只得向李自成行礼之后告退。等朝鲜使者离去之后,李自成忽然又想起来,这个时代郑家的船队是有能力北上拦截的,而现在顺军手头海军力量薄弱,懂海战的军官几乎没有:毕竟你不能指望一群陕西黄土高坡出身的人会懂得海战。“看来得和郑芝龙谈谈。”李自成记得郑芝龙这个家伙对大明说不上有多忠诚,是有可能进行谈判接触的。喜欢明末永昌()明末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