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刚刚召见过掖庭令,问了昭君迂回掖庭的情形,又问可曾接到昭君赐死的懿旨?答奏是:&ldo;刚刚接到,正在遵办。&rdo;
所谓&ldo;正在遵办&rdo;,是必须有所处置,而以秘密安静为主,务须避免引起惊扰。所以通常都在深夜执行,或饮鸩,或自缢,任人自择。如果自己下不了手,或者恋生不肯遵旨,才不得已用弓弦扣喉,与绞杀无异的手段。
太后了解这些习例,召见掖庭令亦就因为有此习例,必须格外叮咛,限于正午复命。这就是说:在正午以前,必须处决昭君。
就是在掖庭令刚从边门退出之时,皇帝步履仓皇地赶到了。
&ldo;母后!&rdo;皇帝一见面便跪倒:&ldo;请开恩!&rdo;
太后见皇帝一到,便知来意,心里好不自在!此时故意问说:&ldo;开什么恩?&rdo;
&ldo;请恕王昭君一死。&rdo;
原以为皇帝只知道昭君迁回掖庭,谁知竟连赐死的懿旨,他也知道了!太后大为生气,看着左右大声问道:&ldo;是谁多嘴,告诉了皇上?&rdo;
随侍在侧的皇后急忙回答,斩钉截铁地说:&ldo;没有人敢多嘴!消息绝非在这里泄漏。&rdo;
&ldo;是儿臣到了建章宫才知道的。&rdo;皇帝答说:&ldo;随后又听说昭君已蒙赐死。请母后开恩,王昭君没有错。&rdo;
真可谓口不择言,其实最后那句话不说也不要紧,说了更坏。
&ldo;她没有错,是我错了?&rdo;
这一下,皇帝才知道话说得欠考虑,急忙争辩:&ldo;儿臣绝不是这个意思,敢于找个借口,忤逆母后。&rdo;
&ldo;是!母亲请息怒。&rdo;皇后也帮着求情:&ldo;皇上绝不是这个意思。&rdo;
&ldo;不是这意思,是什么意思?事情摆在那里很明白,非黑即白,昭君没有错处而赐死,当然是我不该下这道旨意罗!&rdo;
&ldo;儿臣决不敢忤逆母后,不过王昭君实在可怜。&rdo;
太后又何尝不知道昭君可怜,不过事到如今,唯有硬起心肠,作个一了百了之计,因而冷冷答道:&ldo;可怜的人多着呢!&rdo;
这样滴水泼不进去的情势,迫得皇帝又只好向皇后求援了。看在夫妇的分上,皇后明知太后意志坚决,而且已碰过一回钉子,说不得也只好硬着头皮,再讨一场没趣。
&ldo;请皇太后恕王昭君一死‐‐&rdo;
一语未毕,引起太后的震怒,铁青着脸打断她的话:&ldo;慢着!怎么你也这么说!你不是有许多委屈,都是由王昭君身上来的吗?你太懦弱,没法儿整肃宫闱,来跟我哭诉,如今,我替你出面料理了,你倒又在那里装好人,这是怎么说?&rdo;
这番责备不轻,皇后又羞、又愧、又委屈,不由得声音就哽咽了,&ldo;臣妾死罪!&rdo;她跪了下来:&ldo;皇太后回护,臣妾感激得不知怎么报答,也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rdo;
&ldo;你不会说,就别说了!&rdo;
这是暗示皇后不必过问。皇帝想到昭君命如游丝,焦急莫名。深藏心底,怎么样也不愿说的一句话,终于被逼了出来:&ldo;请母后开恩!&rdo;他说:&ldo;只要王昭君不死,怎么样都可以!&rdo;
太后心想,早肯撤手,不是什么风波都没有?沉吟半晌,觉得不能不准,但还得问个清楚。
&ldo;是送到塞外?&rdo;
皇帝心如刀绞,好半晌答不出来。不过表情上是看得出来的,真个无奈,唯有割舍。见此光景,太后却真有些恼恨王昭君了。
&ldo;哼!今天才知道,王昭君真的长过凶痣。&rdo;
&ldo;那‐‐&rdo;皇帝忍不住分辩:&ldo;那是毛延寿瞎说。&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