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诸将,所守之城,即为信地,专责其成。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信守不渝,死生与共。袁崇焕将年迈母亲和妻子从南国接到危地宁远,赵率教也把自己的妻儿迁来居住。他们誓言:“土地破,则家与之俱亡!”
第二,筑城。后金与明朝的战史表明,后金骑兵长于野战,明朝步兵凭藉坚城。袁崇焕总结辽事以来血的教训说:“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著。”大炮,需要架设在城上;坚城,成为大炮的凭藉。故辽东巡抚袁崇焕将缮筑城垣,作为建立宁锦防线的重要一着。在宁远和宁锦两次战争期间,辽军进行紧张的修城工程。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春,在宁远之捷后,袁崇焕即著手修治被战火毁坏的宁远、毁于火灾的中后所及前已毁损的前屯卫、中右所、中前所五座城垣。调用班军,责期完工,有违制者,分别处治。
第三部分吊丧修城(3)
修城工程尚未告竣,关内外遭到雨灾:“山海内外,官舍民居,倒塌无算;军马露处,死病相连;中前禾黍,狼藉波涛。前屯、中、后、右复然。粮草三军命脉,皆飘荡如洗。阶苔积滑,灶已产蛙。”淫雨为灾严重,城垣修而复坏,前屯、中前所、中所、后所、右所等都遭受严重水灾。宁远、前屯、中后等城,新葺之垣,遭雨倒塌。同年秋,又调秋班军复行修葺城池。至本年末,山海诸城,未完者完之,覆圮者补之,浚濠筑垣,扼险置器,壁垒一新,固若金汤。
兵部尚书冯嘉会题覆辽东巡抚袁崇焕疏,总结秋季修城工程成绩称:“山海四城,业已鼎新,诚所谓重关累塞矣。”次年春季,进行宁远迤北诸城的修治。时自高第将其尽撤去,宁远外无城障。袁崇焕奏请:“修松山等处扼要城池,以四百里金汤,为千万年屏翰,所用班军四万,缺一不可。”明廷决定调派去年秋班与今年春班,共合4万班军,修缮中左、锦州、大凌河诸城。4万班军,分班筑城,合计工时,按期责成。督令班军,期限一年,“并力修举,通期竣工”。锦州城工刚竣,后金骑兵进围;其他二城,未及完工。
此期三季(秋、冬、春),修治八城。其军事价值,袁崇焕题云:
慨自河西失陷,缩守关门。无论失地示弱,即关门亦控扼山溪耳,何能屯养十三万兵马?虽进而宁前,四城金汤,长二百里,但北负山,南负海,狭不三四十里,屯兵六万、马三万、商民数十万于中,地隘人稠,犹之屯十万兵于山海也。地不广则无以为耕,资生少,具一靠于内地供给。贫瘠而士马不强,且人畜错杂,灾沴(li)易生。故筑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拓地一百七十里之不可以已也。自中左所以东渐宽,锦州、大凌,南北而东西相方,四城完固,屯兵民于中,且耕且练。贼来我坐而胜,贼不来彼坐而困。此三城之必筑者也。业已移兵民于三城之间,广开屯种。……是三城之完不完,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筑,筑而立刻当完者也。锦州三城若成,有进无退,全辽即在目中。乘彼有事东江,且以款之说缓之。而刻日修筑,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觉,而我险已成。三城成,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重障万全。
上引题疏,重在阐明:在关宁锦防线,既要缮修南四城,以加强其南段——关宁防线;更要缮治北四城,以加强其北段——宁锦防线,屯兵屯民,恃城耕练,开疆拓地,凭城御守,战守北推200里,坐操制敌之胜券。
第三,整军。袁崇焕曾任关外监军而掌练兵事,又经历战阵,故熟知辽兵之弊。他在建立关宁锦防线过程中,以辽人守辽土,重建一支辽军。先是熊廷弼认为“辽人必不可用”,用兵应征于外省。经略孙承宗疏议,用辽人以守辽土。孙去职后,袁崇焕坚持“以辽人守辽土”为“聚兵”之计,大力推行,收到实效。他说,自辽事以来,外省调募之兵,皆为市井乌合,御敌不足,鼓噪有余,糜费金钱,不得一用,不能援辽,反而扰辽。他破除以往办法,将外兵撤回,招辽人填充。袁崇焕说:“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袁崇焕奏言:“远求难致之兵,何如近取回乡之众?”袁崇焕对“以辽人守辽土”,从理论上论述,从军事上实证,从舆情上宣传,从行动上落实。他着重对辽军进行了整顿与建设——裁冗、选将、编制、治械和备饷等。
于裁冗,袁崇焕疏请撤回调兵,招补辽人。明的辽军,多从关内调募,“兵非贪猾者不应,将非废闲者不就”。袁崇焕奏请以新募辽兵取代部分调兵:“意欲稍破成议,撤回调兵,即招辽人以填之。”兵部议覆:此议“卓识深谋,迥出流辈,且选辽兵实辽伍,养辽人守辽地,智者无以易此”。经朝廷批准,裁汰调募冗兵4000余员,以辽民精壮者补充。客军官疲兵猾,困扰辽军多年,朝廷内外,未得良策。袁崇焕的上述办法,破除旧弊,切实可行。
于选将,袁崇焕先前重血缘关系,疏荐其叔袁玉佩、其亲戚林翔凤等,但此构想,未能实现。时袁崇焕荐选官将,由远选而为近取——“将则近取”,就是从在战火中并肩战斗过的军官中选拔。遴选“猷略渊远,著数平实”的赵率教,“辽人复辽,此其首选”的祖大寿,以及不受私馈、韬钤善谋的何可纲等为股肱大将。宁远大战后的五、六月间,袁巡抚疏准营伍调补将领共26员,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