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张开提醒道,"郑国已经举家迁往秦国。。。。。。"
与此同时,
楚国朝堂上,群臣正在热议秦国的变化。
"秦国这一招确实高明。"春申君黄歇分析道,"修路不仅便利商旅,更重要的是收买了民心。"
楚王正襟危坐,目光如炬:"听说他们的官道修得极好?"
"确实如此。"黄歇展开一幅图纸,"这是探子带回的路基结构图。秦国的道路采用五层填土法,既结实又耐用。"
"那我楚国为何不能修这样的路?"楚王站起身,"传令下去,立即组建道路工程司,由春申君统筹。"
黄歇却有些担忧:"陛下,修路虽好,但需要大量钱粮物资。我国现在。。。。。。"
"朕知道你要说什么。"楚王摆摆手,"虽然没有秦国那般富裕,但也不能坐视不管。否则商旅都往秦国跑,我楚国还如何发展?"
于是,楚国的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工地上,监工们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
"这层夯得不够实,重新来!"工头认真检查着路基。
"填料比例不对,赶紧调整!"技术人员仔细核对着配方。
然而,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
由于国库空虚,工程款项主要靠加征赋税来筹措。
"大人,这税收得也太重了吧?"一个商贾抱怨道,"我们做点小生意已经很不容易了。"
"没办法,修路要花钱。"税吏无奈地说,"你们就当为国出力吧。"
工地上的民工们更是叫苦不迭。虽然有工钱,但与付出的劳动相比实在太少。
"秦国的工匠不但工钱高,还能学到技术。"有人小声议论,"我们这干得累死累活,到头来还是穷光蛋一个。"
春申君每天都在为钱粮发愁。
"陛下,再这样下去只怕要出问题。"他向楚王禀报,"百姓的负担已经很重了。"
"那秦国是怎么做到的?"楚王不解地问。
"关键在于循序渐进。"黄歇解释道,"他们先发展工匠技艺,再推广铁器,积累了足够的财力才开始大规模工程。而我们。。。。。。"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楚王叹息道,"工程已经开始,总不能半途而废。"
就这样,楚国的修路工程继续进行。质量确实不错,但代价是沉重的民生负担。
与此同时,赵国也开始效仿秦国修建水利。和楚国一样,他们在技术标准上很是严格。
"宁可慢一点,也要把工程质量保证好。"蔺相如强调。
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出现了。
为了筹措工程款项,赵国不得不加征赋税、摊派钱粮。
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
商贾负担加重,交易量减少,农民收入下降,消费能力降低,市面萧条,税收锐减。
"这可真是个怪圈。"蔺相如感叹,"想做好事,却把百姓逼到了绝路。"
各国的仿效工程陷入了两难:
要保证质量,就必须增加投入。
要增加投入,就必须加重赋税。
赋税加重,又会影响民生。
"秦国能做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诸国君主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一个商人道出了真相:
"秦国修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们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我们只顾了修路,却忘了初衷。"
这番话让诸国君主陷入沉思。